明代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对自藏汝瓷和由此对整个汝瓷进行了评价:"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 小挣针,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挣针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咀若笔帽,仅二寸,直塑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经尺,制亦奇矣, 又见碟子大小数杖,圆浅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 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 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由于汝瓷稀缺,所以弥足珍贵。 汝瓷之美,让乾隆皇帝竟折腰。那是1778年夏,清乾隆皇帝为皇室传下的国宝宋汝瓷三足洗的题诗,用金刚钻镌刻于洗的底部。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尤爱古代瓷器的,特别是汝瓷,还亲自为汝瓷题诗,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吟咏陶瓷的诗作就有200余首,其中多首诗歌就是为汝瓷专门所题。堪称汝瓷的“超级粉丝”。 如今天的台北故宫里内存的汝瓷纸槌瓶,底部刻有乾隆的:“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全诗仅28个字,高度赞扬了汝瓷的精绝名贵。 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也为汝瓷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廷怀窑·追瓷 没有人类的健康,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为把健康养生生活的理念注入汝瓷,为汝瓷注入新的内涵,李廷怀不遗余力、耗尽心血。 在他12岁的时候,又一次去姥爷家玩,姥爷告诉他,邻村的一户王姓人家家里有一把茶壶很是神奇,茶水放进去三天都不会变味儿。这个传闻,引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也就是从那时起,奇妙的汝瓷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了根。他暗暗发誓,如有机会,一定要让这种汝瓷在自己的手中重现天日,重放异彩。 上世纪七十年代,怀着多年的愿望,他终于进入汝瓷厂工作,叩响了实现梦想的大门。 工作期间,他潜心学习,认真研究,不断用知识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1983年的一天,怀揣梦想的他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那个故事,就利用身份之便,在家里用一把豆绿釉汝瓷茶壶放上茶水,结果他神奇地发现,28个小时过去了,里面的茶水竟然没有变味儿。这一发现,增加了他研发活态瓷的信心和勇气。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005年,他拥有了自己的汝瓷研究所,拥有了自己的廷怀窑。为了追逐梦想,他加快了研发进度。从当年2月份开始投入试验,3年多时间,他通过200多次试验,定位投入260多个配方,然后从中挑出10余个逐一进行精心实验。 冬天,他的手被冻得又红又肿,寒风一吹,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疼痛钻心。盛夏,别人都到外边乘凉,而他却冒着炎热的酷暑,躲在小屋里研究整理、分析化验。当时的他浑身汗如雨下,衣服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在他的座椅周围,一片土地都被他的汗水浇湿了。逢年过节,别人都去看戏、看电影、上街游玩,他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继续着他的活态瓷研究。 每次烧窑,他想守护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日夜守护在窑门口。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探寻,面对失败,他也曾灰心过、胆怯过,他甚至不敢再去打开窑门,只怕又烧砸了,一天的心血付之东流。但为了汝瓷的美好明天,他凭着那股为汝瓷献身的执着,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2015年5月,注入他心血的廷怀窑活胎汝瓷终于研制成功。这种活态瓷茶杯,放入100度的青茶,7天7夜仍保持新鲜。更为神奇的是,这杯茶水在两个月内通过活态瓷的滋养,且18个月都不会变质。 2015年11月20日,对于李廷怀来说,是个值得他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他的发明专利——活态瓷经北京京环建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廷怀窑活态瓷与百姓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36项指标全部合格。 拿到检测报告的他,在感慨万千的同时,禁不住开怀大笑。 其实,“传承创新,为民造瓷”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他认为,只有让艺术品还原为日常器用,诠释其实用本质,让古老的东西更适应现在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 他说,“五大名窑,汝窑为魁”。在封建社会,汝窑为皇家御用,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可谓禁苑秘宝;而在今天,只有在宋代汝窑的基础上创意新元素、创造新产品、制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新汝瓷,让更多更精美的汝瓷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欣赏,才能真正实现汝窑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汝瓷文化产业的繁荣振兴。 这就是他,紧抓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苦心精炼内功,提高自身技艺,不断推陈出新,为汝瓷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廷怀窑·养瓷 2015年12月14日至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的会谈桌,一件小小的汝瓷茶杯的出现,不仅受到与会各国首脑的青睐,也引发了诸多媒体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