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廷怀窑·说瓷 宋汝窑虽然烧造历史短暂,但其产出的“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的瓷器却独冠宋代名瓷,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千百年来令人“高山仰止”。 而复烧后的汝瓷发展到今天,虽然胎质、釉色、器型等越发丰富多彩,但人们依然迷恋宋汝瓷的耀眼光彩。那么,当代汝窑究竟是应该沉潜下浮躁的内心,在传统的引领下稳步前行,还是以进取的姿态、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启当代汝瓷崭新的疆域? 就这些问题,李廷怀大师滔滔不绝,娓娓道来。 他告诉我们,当代汝瓷,在器型上以仿古为主,所仿的包括碗、盘、小洗口瓶、樽和三足洗等传统器型,作品相当丰富,一丝不苟;创新的器型则主要是一些大的花瓶,茶具、瑞兽乃至餐具等,这是古代汝瓷所没有的。 从胎色上看,古代汝瓷主要是“香灰胎”,就是灰中略带着黄色,当代汝瓷的胎色也尽量做出香灰色,但在胎质上和古代相比差别较大。古代汝瓷的胎质比较粗,因为当时从采料到成胎都是纯手工制作,采来的胎料先用磨盘碾碎,再用脚踩,最后用手揉制成胎泥,所以不可能非常细;当代汝瓷的胎泥都是机械化作业,而能做到均匀细腻。 在釉色上,当代汝瓷也主要是仿制宋代汝官窑的天蓝釉。但老的汝瓷釉色还带点青灰调,而且略显乳浊状,釉色不是特别透明,现在的天蓝釉则一看就觉得非常漂亮,是真正的天蓝色,釉面也显得光亮。另外一些玉青釉、卵青釉等在古代是没有的。 古代的汝瓷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古朴的美,而且釉面看起来有一种沉着感,这种美、这种感觉可能要见到实物才会被震撼到的。所以要鉴别真汝瓷还是仿汝瓷,从釉色上就能看得非常清楚。就开片纹而言,现在的汝瓷也有纹片,但和古代细碎的蟹爪纹相比,现在的开片虽然也能做到很细碎,纹路却显得比较生硬,直来直去的,古代的开片看起来则要柔和得多。 另外,宋代汝官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多数汝官窑瓷器的口边,以及樽的腹部突起的棱线,用眼睛看都能看到微微闪着肉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口边和突起的棱部分,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釉的垂流露出香灰色的胎底,而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所以会显出肉红色来。这使得整个器物看起来非常沉着,有一种历史的美感。当代仿制的汝瓷却很难表现这一特征。 所以当代汝瓷,尤其是仿古作品,在表现古董的神韵方面略有欠缺。当然,当代汝窑的一些仿制品和一些创新品种也挺精美的,反映了当下的工艺水平,仍值得作为艺术品来收藏。而且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复原古人的烧制工艺和现代的创新工艺,也需要千百次的实验,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优秀的作品,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 汝瓷有两大特征:一是其釉层中气泡的独特排列,形成青中泛蓝、蓝中融青的奇丽釉色,具体说如豆绿、天蓝、月白、天青;二是汝瓷开片形成的独特纹饰,所谓“蟹爪纹、蝉翼纹、冰裂纹、鱼鳞纹”。 汝瓷制造的难度,最主要的就在于此,汝瓷与其他瓷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当代汝瓷的突破点也正在于此:大众化、产业化。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以宫廷用瓷为荣、从业人员很少的汝州,日用瓷成功上马,充分证明实用性和艺术性并不是矛盾体。而大师在推出一系列高质量日用瓷的同时,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摆件也源源而出,让曾经低迷徘徊多年的汝瓷重振雄风。 他不再以“天青釉、香灰胎”为标准创作新汝瓷。宋汝瓷过去的“香灰胎”从审美的角度看的确略显粗糙,白胎的质地要好很多,也更加符合汝瓷纯净典雅的风格。他研发的具有通透感的玉青釉,打破了汝瓷釉色一贯的略带亚光的质感,创新之举虽然看上去是颠覆传统,但其实无论是从器型、还是从釉色和胎质,都是从宋汝瓷的传统当中自然而然发展演变而来。所以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譬如中国画,没有人规定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技法来画,也可以采取一些西方的理念来进行创作。只要是为了艺术的需要,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汝瓷美就美在它的不轻浮、不张扬,这种最本质的美,才是其精髓所在。汝瓷好在什么地方?就是它的温润如玉,不温不火,汝瓷的典雅和清高就靠这些特质来表现,而不是玻璃般的清透莹亮。当代汝窑的器物品类已较从前大为丰富,当代汝窑人对相关历史与技艺的理论总结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能够把汝瓷的这些特质更加以提炼,再和现代的社会环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当代汝瓷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从大的方向说,可以作为国礼、呈现大国风度的设计,从小处讲,日常的茶具、文具、墙上装饰的、手里把玩的、女孩子的装饰品…… 他说,时至今日,新的汝瓷正健康成长,辉煌已初见端倪。 ![]() 廷怀窑·制瓷和泥巴打交道也许没有风景,但从中攫取出的创意、境界、成就和乐趣,使李廷怀大师本身已经成为制瓷业界一道靓丽的风景。2014年3月4日,作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李廷怀受主办方邀请携带其36件纯手工烧制的汝瓷精品,赴台参加了2014年杉林溪洛阳牡丹文化节交流活动。4月28日,河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直追寻着“汝瓷梦”的探索者李廷怀受到了表彰。李廷怀,由普普通通的下岗职工蜕变成长为国家级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其中凝聚着他付出的几多汗水和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