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食品安全、养生类的信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尤其在微信朋友圈、亲友群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睐。这其中不乏大量谣言,不少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向身边亲近的人输出这些信息。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召开通气会,就有效治理网络食品谣言展开座谈,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5月3日 齐鲁晚报)
众所周知,近年来,即时通信工具迅速兴起,光微信就有6亿多用户。刷微信、看公众号、逛“朋友圈”,已成为大家的生活必备。在时髦的背后,信息大潮激荡下,也给各路谣言以滋长得空间。一方面,由于朋友圈较为私密,好友群多为现实朋友,彼此间差异性较小,在非常识性的谣言面前,彼此的辨识能力难有显著差别。另一方面,朋友较难发现谣言;其次,由于现实中彼此熟识,加上朋友圈留言,同为好友的第三人可见,所以碍于尴尬,有些“识谣者”选择了视而不见。同时,“朋友圈”是熟人间的传播、关系链上的传播,是包含着“信任”的传播,不容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一条真假莫辨的信息,陌生人说了不信,但如果身边的朋友们都在转发和“狂赞”,可能就“不由得你不信”了。
面对相对封闭又有门槛的圈子,“大喇叭”的声音,很难覆盖那些自吹自唱的“小喇叭”。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自由生长的“朋友圈”。就个人而言,朋友圈谣言还需每个人在转发信息前,作一简单的甄别,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资料,对文章的主体要素进行比对,这样能有效过滤一些明显编造的假消息。不要看见标题吸引眼球,甚至连具体内容都未看,就进行转发,以单纯地赚取点赞。在信息传播上,慎动手指就能堵住某些假消息的传播链条。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求证,多一份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我们才不会成为虚假信息的俘虏。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终结“朋友圈”里的谣言,必须用法律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应将遏制“朋友圈”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框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要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当遇有突发事件发生,要第一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发布相关信息,尽量以数据、学理依据以及图片、图表、声像等实物等可见、直观的材料,解释公众的关注焦点、疑点,如实给公众一个交待,不给那些“好事”的人以造谣传播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