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恶意攀附他人商标声誉、抢注知名度较高商标、侵犯他人在先权利、占有公共资源、反复抢注等商标恶意抢注的行为。对此,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商标恶意注册行为日趋规模化、专业化的形势,商标局通过优化审查分文流程,对典型恶意申请类型及相关案例进行梳理、汇总。在审查环节,对认定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的商标申请从严审查,主动予以驳回。(1月10日人民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注册商标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企业为了经营所需,自行创立、设计、注册、登记商标,主要是用于区别经营者的品牌或服务的标记,让消费者能够清楚辨识。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商标权益,往往会投入大量资源,去塑造品牌形象、维护商标权益,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得到品牌溢价收益。 可见,企业为了打造商标的竞争力,会在其上投入大量资源和心血,且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商誉得来甚是不易,企业也会非常珍惜。然而,部分人和企业看到知名商标的商业价值,不去学习如何塑造自己的商标,却想走捷径,采取各种手段“恶意抢注商标”,试图鱼目混珠,扰乱消费者的认知,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由于以前监管部门经验不足,对商标注册把关不严,导致“恶意抢注商标”行为非常普遍,正牌商标维权则困难重重。现在市场上就存在着大量“恶意抢注商标”,有些是打擦边球,采取与正牌商标近似的名字和图标,令人一不留神就上当受骗,还有些则是借助信息不对称,打时间差,在国内抢注国外著名商标,甚至于抢注社会名人、明星的名字等。 诸如此类的“恶意抢注商标”行为,均给正牌商标的持有人、社会名人明星带来了困扰,亦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蒙骗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导致消费者无法辨识哪个才是正牌商标,以致花了冤枉钱还不知道。因此,无论是为了清理商标注册领域的乱象,还是维护正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消费者利益,都有必要对“恶意抢注商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降低正牌商标的维权成本。 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全系统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1万件,涉案金额2.73亿元,罚没金额3.65亿元,可见商标侵权行为非常严重。因此,商标局可以引入大数据信息技术,提高智能化甄别能力,以提升对“恶意抢注商标”侵权的防范力。同时,建立全国注册商标数据库,将相关数据与工商部门、司法机构等共享,并向公众开放,实现多部门联手打击、社会共同维护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