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鹿邑  岳国庆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给“惩戒”着意义之色

来源:新豫网 作者:李国茂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24
摘要:教师是否应该有惩戒权,戒尺教鞭该不该高高举起,一直以来,特别是最近争论的很激烈,有为维权振臂高呼的,有为用权讳莫如深的。也有因为惩戒过度,演变为体罚而受到严肃处理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惩戒与体罚的边界难以划定,认识也比较模糊。 一个班级,难免出
  教师是否应该有“惩戒权”,“戒尺”“教鞭”该不该高高举起,一直以来,特别是最近争论的很激烈,有为“维权”振臂高呼的,有为“用权”讳莫如深的。也有因为“惩戒”过度,演变为“体罚”而受到严肃处理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惩戒”与“体罚”的边界难以划定,认识也比较模糊。
  一个班级,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几十个人处在一起难免出现矛盾甚至冲突,如何处理这些更为妥当,老师们很纠结。当然,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弄清“病源”,找准“病根”,对症下药。说实在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惩戒”了,发现问题,当机立断,迟到的“站着”,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加倍”,甚至一人出错,全班“株连”,这些“雷厉风行”的做法,看似一时风平浪静,孩子们慑“威”而“服”。但实践证明,这样做,对那些有自尊心的胆小孩子可能会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规矩一段时间,对于那些“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的“费事头子”的作用,可能就是雨过地皮湿了,隔不了多久又会变本加厉,“死灰复燃”了。
  忽然记起多年前读过的一个故事:几个顽皮的孩子正在使劲的摇晃着一棵幼树,一位路过的老师发现后,迅速跑过去大声呵斥:“还不快丢手,小树都快被你们整死了,我罚你们给小树浇水、培土。”看见孩子们无动于衷,厉声喝到:“你们听到没有?”孩子们见状不妙,一溜烟跑了……就是同样的一个场景,老教育家孙敬修爷爷也用了“惩戒”术,他慢慢的走到小树前,把耳朵贴在小树身上,孩子们感到莫名其妙,问“孙爷爷,您在干什么?”孙爷爷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好伤心啊!你们把它的命根子摇断了啊!”孩子们听后,惭愧的低下了头。孙爷爷瞅准时机,接着告诉孩子们:“那么,我们去拿掀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的拿来铁锨和水桶,孙爷爷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过后,“受到惩戒”的孩子们都成了小树的“保护者”。
  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都在使用“惩戒”,产生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孙爷爷的“惩戒”很温暖,有善意,有关怀,更有期待,使孩子们在“随风潜入”中欣然接受“惩戒”,并及时改正了错误,孩子们同时还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生命教育,可谓是一箭双雕。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真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要对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就需要必要的“惩戒”,但“惩戒”是一把锋利的刀子,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留下创伤,甚至灼伤他们的心灵,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抖落“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
  其实,从来没有人剥夺我们的“惩戒权”,可能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随时都会运用“惩戒权”,但这把刀口锋利的双刃剑“舞起来”是需要技巧的,更需要炉火纯青的素养。“教鞭”、“戒尺”还是“马放南山”的好,各种冷暴力也是不用为佳,绝不能讽刺、挖苦,“杀鸡儆猴”,有意无意中泯灭孩子们的稚嫩、脆弱燃烧的“星星之火”。常言说得好,教鞭底下有爱迪生,戒尺底下有瓦特。
  “惩戒”需要宽容的温情,需要宽阔的胸襟,需要善待的耐心,把“盐”融进水里,赋予“惩戒”以教育意义,“惩戒”是为了长善救失,以身立学,而不是趋利避害。我们要善于智慧扶正孩子的根本,引发孩子们真实的自我教育,善良、宽忍、慈爱是所有教育活动的皈依。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帮助的温暖意向。”(佐藤学语)
  呵护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育生命自觉”才是我们追求的。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24309号-1  技术支持:摩天设计

主编:王延亭丨副主编:吴红宇 李中华丨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