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上坟祭祖是民间习俗,也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文化熏陶的好机会。上坟祭祖,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首先是忠孝感恩教育。祭祖是对先人的尊敬。忠孝是人们归属的需要。归属感是心理稳定、精神饱满的重要基础。祭祖使孩子认宗归祖,明确家族概念,辈分层次,激发感恩意识,能更好地给自己定位。
第二是产生责任意识。在家族中定位后,他们都从时间纵向上、家族发展史角度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描摩自己未来的道路,尤其是在上坟扫墓这个相对严肃的仪式中。处于优越家庭的孩子会出现挑起家族担子的使命意识,处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明白自己要为家庭担当。 第三是培养探索兴趣。顺着时间纵轴,由家族概念进一步上溯,连接到宗族、氏族、民族、国家,形成历史感;追问生命的源头,探询存在的意义,形成宇宙观,自然观。渺小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苍茫天地连接于眼前坟墓中的先祖,其觉悟、顿悟必胜过平日空头絮叨。 第四是自然美育。清明时节,绿树、青山、秀水相映,春风吹过,山花开放,养眼养心,滋养精气神。正当踏青之时,欣赏万物生机,更觉人生美好,生命可贵。青少年在登山、菜花过程中,增添生活信心,更加热爱人生。 第五是意志教育。尤其是上交通不便的比如太公坟,登山、远足过程本身就是意志锻炼。出出汗,坚持再坚持,考验再考验,顽强心理是这样磨炼出来的。与同学一起登山不同,这回是全家出动,老壮少齐出门。有体力的少年就会自觉地“扶老携幼”,自信起来,独立起来,充满了“成长的感觉”。就算是十来岁的小孩子,他一个人坚持着独立登山,也充满了成功感。上坟可以说是家庭精神沟通传承的最好形式。 第六是知识熏陶。一路上可与孩子进行知识沟通,谈些清明节话题。比如寒食习俗(不生火吃冷食),源自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比如坟与墓的区别,墓为坑、穴,故为扫墓,坟为丘,垒成一堆,叫坟堆,故为上坟(有称“领坟头”)。父母、孩子可查查资料,点点网络,一路沟通,不失为知识熏陶。 欣赏碑文石刻,也是一种好习惯。可惜现在公墓都用电脑文字,且统一格式,缺乏个性。如能多一些碑文,以手写为主,也是一种美育。 上坟祭祖,教育内涵颇多。既要严肃,又可活泼。自然而然,润物无声。教人不如化人。加之现在私家车方便,希望各家庭以之为教育契机,带上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坟,切勿以学业忙、路太远等为由推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