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为了方便大家买报纸杂志的地方,现在全用来私人盈利了。”近日,有市民反映天通苑清华长庚医院附近一处报刊亭卖起寿衣、骨灰盒。该报刊亭已存在两年多,夏天时售卖食品、饮料,今年入冬开始售卖殡葬用品,从未卖过报纸。经营人称会在入春后开始售卖报纸。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工作人员人员表示,现场查看后已对其断电并责令整改。(据1月11日《北京晨报》) 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纸媒不景气的当下,报刊零售额逐年缩减,很多市民习惯用手机看信息,不再购买报刊了。如今,报刊亭已不复往日辉煌,很多城市的报刊亭都呈现数量下降、空置、改头换面等现象。部分报刊亭改卖饮料、食品、炒货等,都是为了拓宽经营范围,增加盈利点罢了。此次被曝光的报刊亭改卖寿衣、骨灰盒,实际上也是如此,凸显经营者受到压力太大,不得已而为之,网友也大多报以同情。 前几年部分城市对报刊亭清理拆除时,还曾引起市民的集体不满,可现在报刊亭乏人问津,几乎都被人遗忘了,变化之快令人唏嘘不已。报刊亭一度是城市街头靓丽的风景,也被各地政府视为便民工程,大肆宣传和鼓励发展,且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就业问题,受到市民的普遍认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市民的阅读习惯和消费模式均发生变化,而报刊亭的经营范围过于狭窄,已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经营者普遍盈利困难,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出局。 而且,报刊亭的经营困境并非我国独有,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报刊亭亦是如此,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了,报刊亭也应适时而变,不能再固守旧有模式。事实上,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定位报刊亭,不再局限于销售报纸杂志,将其改造为街头零售亭,扩大其经营范围,从而增加盈利点。当然,这种方案需要获得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认可,重新审视报刊亭的城市地位,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一味坚守销售报刊杂志,只会走入死胡同。 每一种行业都要兴衰周期,报刊亭的兴旺与纸媒发展密切相关,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纸媒已经日薄西山,消费者的习惯发生变化,再去指望销售报纸杂志谋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地方政府将报刊亭视为便民工程,经营者却受到现实的生存压力,不赚钱就无法维系下去,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如此凸显出来了。 虽然很多人视报刊亭为城市的文化,不舍得割弃,但形势逼人强,敌不过时代潮流的变化,文化载体都在变了,又何必强求报刊亭不变呢?对于报刊亭的未来而言,先活下去更重要,实在没有前途,又不让改变的话,那真要消失,也没啥可惜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