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经济日报》刊登了题为《“生态碗”就是“金饭碗”》的文章,对江西省会昌县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转变传统林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报道,详细记录了会昌县林农“靠山吃山”传统林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勾画出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
长期以来,“靠山吃山”是国人的一句号,更是山区群众维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特色经济的理由。然而,由于传统的“吃”法,见竹木就砍,无论新旧;见茅草就毁,无论老嫩;见动物就捕,无论大小……这种“斩草除根”“断子绝孙”的“吃”法,破坏了原始森林的生态,加剧了水土的流失,加之人们乱砍滥伐后对土地的无序开采,造成除草剂、化肥等有害成分的积累,污染了水源水质,给山区生态环境留下了日趋严重的斑斑伤痕。可喜的是,江西省会昌县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野蛮的“吃”法,从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入手,并借助先进的理念和经营模式,增强了原有林业企业的“点绿成金”能力,使护绿扩绿、永续绿水青山成为会昌上下的共识,林农手中的“生态碗”也因此变成了“金饭碗”。 当然,以“靠山吃山”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谋求特色经济发展,并没有错。因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必须依赖自然生态资源,而“山”自然是一座资源宝库。问题在于“靠山吃山”怎样“吃”,如果是“坐吃山空”,再丰富的资源也有枯竭之日,到那时,再说改善生产生活恐怕就无从谈起,再讲谋求特色经济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先辈们留下的“生态碗”也将不复存。所以,在“靠山吃山”方面,各地不妨借鉴江西会昌的做法,讲究科学地“吃”,讲究技巧地“吃”。 一要突出“准”字,做到“吃”得精。要改变传统的卖原材料、初次产品的做法,应该凭借自然资源的优势,在深加工方面做出努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成立相应的深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质量上乘的品牌产品,这样既可减少资源的开采消耗,又可降低资源保护成本。这样,山虽然还是那座山,梁虽然还是那道梁,但山上林木、梁上花草的价值却可以得到迅速提升,以此来增加“吃”的收益。 二要突出“限”字,做到“吃”得省。眼下,有些地方在“靠山吃山”发展特色经济时,在“吃”上无限制,结果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甚至不可多得的资源。所以,对那些不可再生的、特殊的自然生态资源,限时“吃”、限量“吃”。同时要从江西会昌成功推出“林禽共生”的林下养殖模式做法中得到启迪,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山里的林农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扩大“吃”的资源。 三要突出“严”字,做到“吃”得好。“靠山吃山”绝不是坐等去“吃”,更不是肆无忌惮地“吃”、各地要像江西会昌那样,把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结合起来,适时编制森林城市创建规划,出台封山、禁伐以及护绿、扩绿、续绿政策,积极开发森林旅游项目,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乱砍乱伐、乱捕乱杀、乱开乱采等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切实保护“吃”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