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不厚,200来页,共五章,38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三五页纸而已,但是每一篇都让我感觉好长好长,长到像一部电影。他以诚挚真实的文字作为摄像的镜头,把未曾忘怀的一些人、一些事剪辑成一部部平面的人生电影。 这些人、那些事,都是寻常人、寻常事。 他写那些深入骨血并始终挂念的亲人。《母难月》里,母亲怀着对神明虔诚敬畏的信仰祈望孩子成才,当儿子学有所成、成家立业时执意还愿,她“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至最后几乎站都站不起来”。母亲的人生智慧和深情关怀给了吴念真支撑前进的力量。在《只想与你接近》中,他的父亲不善表达心意,与父亲接近的机会不多,但是生病住院的父亲拄着拐杖,带远处独自跑来的孩子去看了最后一场电影,“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还不时在我脑袋里播放着。”那些定格的画面如此刻骨铭心! 他写那些孱弱潦倒却血气方刚的战友。在《爱》一文中,军中小兵为了维护爱人的尊严不惜触犯军法,最终长官却网开一面说:“算了吧,一个人可以为一个所爱的人连不会赢的架都敢打,可见我们教育成功了!”简单的对白让读者欣慰地看到,在教条和法理的禁闭之外,还可以有一片温情漫溢的碧海晴天。 他也写年少青涩的纯真岁月。《思念》里那个小男孩子喜欢同桌的女孩,提起她“总是眼睛里都带着光”。后来女孩出国了,有一天男孩在木头缝里找到女孩的两三根头发,他满脸通红、眼睛发亮”,他“忘情地大哭,而手指却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映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还有《情书》里暗生情愫的技工和中学女生在公交车上面对面,各自沉默地吃着面包。 他甚至写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遗书》中,那个曾给他带来屈辱和无奈的弟弟,最终选择了自杀。“你要照顾家里,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看着那封让人落泪的遗书,所有的耻辱都淡了,他所记得的,只是那牵绊着血缘关系的弟弟。时间所给他留下的不是伤痕,而是不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吴念真的笔下,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那个神算子一样的相命师、邋遢多嘴却又满怀善意的小村警察、弄丢了一卷胶片的跑片小弟、事业失败沦落为出租车司机的男子、患矽肺症临近生命尽头的老人、一次次到银行查她三百五十万存款的阿婆……那些仿佛就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情节,在他的朴实叙述下却折射出不一样的细腻的情怀,每一篇都传递着一种情、一种义,让你情不自禁会为小人物的悲苦命运而难过,为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而感动,让读者产生共鸣,深信真情在纷扰的人世中永不缺席。 这些故事,有些是作者耳闻目睹,有些则是作者听来的,讲述的内容不同,诉说的情感不同,表达的思想不同,但相同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娓娓道来”的特质,这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细水长流”的状态。故事的开头往往平淡无奇,然而结尾却总是出乎意料,就像看似波澜不惊的河流,实则在底下却是汹涌澎湃并且厚重沉实。比如《长梦》里,女子一直因为当时未和深爱的大学恋人在一起而悔恨终生,收藏着他写的那些情书久久不能释怀,直到他去世,在葬礼上看到他给他妻子写的那几百封情书,字字熟悉的她看着一模一样的句子,终于释怀;《寂寞》里,阿照的继父在去世前,拿着阿照买的相机,把家里所有家人的照片都翻拍了一遍,最后环抱着这些照片,照了最后一张相,这张相片上写着“魏家阖府团圆,2009年秋”……每一个故事,就在嘎然而止的瞬间,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会被重重的叩击一下。那些艰难岁月下笑与泪交缠的记忆碎片里,流露着吴念真无法释怀的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这些故事有光明与黑暗,有大爱与卑微,有快乐与痛苦,有理想与迷茫,但最终殊途同归,前往一个平和的终点,最后都会变成轻拿轻放的回忆。 吟到恩仇心事涌,道来都是情和义。这些人、那些事,都是我们来过这世间最好的证明。(《这些人那些事》译林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