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鹿邑  岳国庆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即将消失的汝州手工粉皮

来源:新豫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1
摘要:汝州绿豆粉皮、四知堂药酒、钻石牌工具钳曾是老汝州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享誉全国。世代在水坑沿街居住的居民,几乎家家有作坊,生产的手工绿豆粉皮曾是靓丽的一景。 作为河南老字号的汝州田家粉皮,始创于清道光二十年的城关西街水坑沿

即将消失的汝州手工粉皮

汝州绿豆粉皮、四知堂药酒、钻石牌工具钳曾是老汝州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享誉全国。世代在水坑沿街居住的居民,几乎家家有作坊,生产的手工绿豆粉皮曾是靓丽的一景。
  作为河南老字号的“汝州田家粉皮”,始创于清道光二十年的城关西街水坑沿田家有,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汝州田家粉皮”以其色泽嫩白透明,质薄如纸,韧强味鲜,营养丰富,利口消腻,食后清热解毒、益气明目而颇负盛名。
  近年来,汝州手工粉皮的发展停滞不前,逐渐走向衰落。9月2日,记者走进仅存的老字号———“汝州田家粉皮”手工作坊,见到了第五代传人田章栓和第六代传人田志刚。
  1 闹市区的老字号 酸浆也好吃
  望嵩南路是我市较为繁华的商业地段,道路两旁商户林立,人来人往。几经寻找,记者终于在望嵩南路东边一处狭窄的过道前,看到了一块不足一米长的“田家粉皮”小招牌。这个招牌在商户林立的望嵩南路显得那么渺小,如果不仔细寻找还真不容易发现,河南老字号“汝州田家粉皮”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
  招牌下面放着一个红色大桶,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大声地和红色大桶旁边的中年妇女说:“幸亏来得早,要不然小孙子爱吃的浆面条今天就做不成了。”
  记者上前询问“汝州田家粉皮”作坊时,这位老人说,卖绿豆酸浆的就是“田家粉皮”第六代传人田志刚的妻子,“田家的酸浆是纯正的绿豆酸浆,清热解暑、利水消肿、润喉止渴、开胃健脾,门前门后凡是家里做浆面条时,都来买田家的绿豆酸浆。”
  “我们家的酸浆口感好,一元一桶,不图挣钱,就是个捎带。”田志刚的妻子和记者热情地打着招呼,“志刚到外面送粉皮刚回来,你们到家里去,让他给你们介绍吧。”
  从狭窄的过道进去,记者来到了田志刚的家中。端着一碗浆面条的田志刚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质朴。当听说记者要采访田家粉皮时,他津津乐道。从绿豆的选择到浸泡,从怎么磨出好绿豆淀粉到做成风味十足的粉皮,以及“汝州田家粉皮”的辉煌……
  “有很多省内外的记者都来采访过我们家的手工绿豆粉皮,一些书里也有详细介绍。2007年10月,‘汝州田家粉皮’还获得了河南老字号称号。”田志刚放下饭碗,向记者展示《河南老字号“汝州田家粉皮”》荣誉证书(如图①)。
  今年39岁的田志刚,从小就跟着父辈做粉皮。“我们家不仅粉皮出名,用自己的酸浆做的浆面条更是一绝,外人根本做不出这个味,您也来尝尝!”记者婉拒了主人的盛情,田志刚三口两口扒完碗里的饭,带记者去参观手工粉皮的制作过程。
  2 手工涮粉皮 一道独特的风景
  来到楼下的操作间,田志刚启动了磨豆机,把经过温水浸泡的上等绿豆倒了进去。随着磨豆机的高速运转,白色的绿豆糊缓缓流出。“早先是用牲口拉磨,现在改用了电磨。”田志刚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将刚磨出来的绿豆糊放在晃单内过滤,过滤下来的粗淀粉沉在缸里,再放进引浆帮助淀粉沉淀。一番忙碌过后,缸里的淀粉已经完成了沉淀,飘浮在上面的是稀浆,沉淀到最下面的就是做粉皮的原料———绿豆淀粉。
  “这就是做浆面条用的酸浆,咱这可是纯正的绿豆酸浆!”田志刚边说边把飘浮在上面的酸浆舀出。紧接着,田志刚把沉淀在下面的绿豆淀粉盛在一个大桶内,然后带我们来到粉皮作坊。
  他告诉记者,以前制作粉皮都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由于去年家里盖了新房,没有空闲的地方,就临时在水坑沿街西头租赁了一个小院作为粉皮作坊。
  沿着古老的水坑沿街蜿蜒向西,大老远就看见路边摆放着一排排晾晒粉皮的“帘子”。田志刚告诉记者,这是另一家制作手工粉皮的人家。从前,这条街上有20多家制作手工粉皮的作坊,近年来逐渐减少。如今,只剩下他们两家了。
  继续向西走了几十米后向南转个弯,路边一个简陋的小院就是田志刚家的临时粉皮作坊。
  “恒立叔,今儿个天气不错,晒好的粉皮不少吧?”门口,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正在晾晒粉皮,田志刚忙热情地向他打着招呼。
  “差不多有七八百张了吧!你来了,一会儿替下你爸,让他也歇歇……”老人大声地回应着。他叫李恒立,今年60岁,以前家里也是做手工粉皮的,现在家里没人做了,他就在田志刚家帮忙晾晒粉皮,每天有40元钱的收入。
  走进小院,记者眼前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一个灶台上“坐”着一口大锅,灶膛里的火烧得很旺,大锅里的水已经烧开,热气腾腾,一只铜旋子(一种涮粉皮用的专用工具,高沿铜盘)在锅里滴溜溜地转个不停。灶台左右各放着一口大缸,右边的大缸里盛着做粉皮用的绿豆淀粉,左边的大缸里盛满清水。灶台前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汝州田家粉皮”的第五代传人田章栓,今年62岁。只见他用一只木勺在盛着淀粉的大缸里轻轻一点,就把适量的绿豆淀粉舀进了铜旋子里,接着双手把着铜旋子在热水里旋转了几下(如图②),又猛地把旋子按进滚水里,很快又拿出来放在左手边的一个盛满清水的缸里。田章栓老人顺手拿起勺子,往另外一只铜旋子里舀上了适量的淀粉,在热水里旋转起来……在高温的灼烤下,田章栓老人满脸热汗,但仍然神情专注,两只铜旋子在他手里被熟练地倒来换去,好似杂耍艺人的小道具。汁状的绿豆淀粉经过加热,在铜旋子里已被涮成一张不大不小、厚薄一致、圆溜溜的粉皮。涮粉皮这道工序就被田章栓老人轻描淡写地完成了。
  清水缸的一边坐着一位身材微胖的妇女。待铜旋子在清水缸里稍加冷却,她双手伸进铜旋子内,十分利索地揭起软绵绵的粉皮,轻轻向前一抡(如图③),伴着四处飞溅的水珠,一张粉皮被撂在了一个大大的清水盆里。然后,她再伸手拿起下一个铜旋子,又揭下了一张粉皮……这是揭粉皮的工序。
  接下来是摊粉皮。大水盆旁边还站着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她把双手伸进清水盆内捞出粉皮,然后托起来迅速转身,轻轻将粉皮摊在了晾晒粉皮用的“帘子”上(如图④)。一个“帘子”上可以摊上5张粉皮。
  揭粉皮的妇女叫朱凤莲,摊粉皮的叫胡香妞,她们今年都是60岁,两家以前也是制作手工绿豆粉皮的。“最近几年家里没人做,现在就在老田家帮帮忙,虽然挣钱不多,可看到一张张粉皮从自己手里加工出来,心里挺舒坦的。”两人一边和记者说话,手里的活儿一点儿也没落下。
  涮粉皮、揭粉皮、摊粉皮,3个人动作利索,配合默契,形成了一道和谐的流水作业线。不一会儿,就摊满了五六张“帘子”。
  李恒立把刚从外边收回来的“帘子”刷上水,摆放整齐后,背起摊满凉皮的“帘子”到外面晾晒(如图⑤)。路边的墙壁上,一百多块“帘子”有序排列,一张张粉皮静卧其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好看。
  据田志刚介绍,这些晾晒粉皮的“帘子”是用干秫秆做成的,因为它有吸水和吐水的功能。看上去秫秆很干燥,其实它还含有水分。若把晒干的粉皮和“帘子”搬进屋内,没有了太阳的光照,秫秆吸纳的水又吐了出来,可以滋润粉皮,使粉皮不过于干燥,便于从秫秆上揭下来。
  “哎呀,只顾和你们说话了,我还得去替父亲干活。你们稍等,让他老人家来仔细介绍介绍。”田志刚一边说一边把田章栓请了出来。
  3即将消逝的民间技艺
  作为“汝州田家粉皮”的第五代传人,田章栓对手工粉皮的历史及制作工艺自然是谙熟于心。据老人家介绍,粉皮一直是汝州的传统食品。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汝州城内水坑沿有个商贩叫田家有,到南阳的社旗贩盐,曾见那里有人用杂豆制作“粉皮”,每斤8~9张,厚似烙饼,计斤称卖。食用时需要用沸水煮制,很不方便。田家有回来后改用绿豆淀粉制作,苦心探求,反复试做。他涮出的粉皮较之南阳社旗所做的粉皮薄了许多,每斤约30张左右,质地胜于杂豆。但食用时仍需开水泡发,不能现时食用。至光绪年间,该制作工艺传至二代传人田九思之手。他继续探索改进,粉皮又薄了些,由原来的每斤30张增至40张,用温开水泡发即可食用,世人为之称道。1929年,粉皮制作工艺传至三代传人田清渠之手。岁月更迭,传人几易,但田家传人追求粉皮生产工艺的改革与创新的志向不变。在田清渠的研制下,又做到每斤48张,技艺已达上乘,名声愈彰。1942年,至第四代传人田新光、田新正兄弟之手,又研制到每斤50多张。这时的汝州粉皮已远近闻名,形成了市场品牌,许多外地商贩纷纷赶牲口前来汝州驮购粉皮。解放后,该工艺经田新光之手又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了现在每斤60张的水平。1985年至1987年,“汝州田家粉皮”先后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销,且展销的粉皮被抢购一空,得到众人好评。
  田章栓说,田家粉皮生产工艺历经一百多年钻研探索,五代人的相继真传,始得上乘手艺,其制作秘诀是:“七分涮,八分揭,九分摊,十分搬。”即“铜旋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只有这样,才能涮成一张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的粉皮。舍此外,难得上品。
  据田章栓介绍,“汝州田家粉皮”以优质绿豆为原料,其制作工艺考究,它薄如蝉翼,明若窗绫,洁如白璧。每张直径30厘米,每荮30张,约半斤重。粉皮可长期存放,且不易变质,关键是食用方便,可立煮立食。食前先将干粉皮放入温水浸泡2~3分钟,待变柔软后撕成碎片,用牛、羊、猪、鸡、鸭、鹅等肉丝、肉片,均可搭配拌和,做成凉荤菜;或拌黄瓜、西红柿、芹菜等菜蔬,用芥末、麻酱、香油等为作料,可配成各种味美可口的素凉菜,柔润嫩滑、口感筋道。粉皮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等多种营养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益气润肺之功效。一百多年来,汝州粉皮作为汝州传统特产名闻遐迩,并且飘洋过海,登上了异国他乡的宴席。汝州人不仅用它招待好友宾朋,而且还把它作为馈赠亲朋、探访好友的奢侈品。
  “手工粉皮可以算是我们汝州的一项传统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正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或许再过两年,我们这儿就再也没有手工粉皮作坊了,大家也吃不到传统、正宗的手工绿豆粉皮了!”谈到汝州手工粉皮的现状和未来,田章栓的话语中满是担忧。
  据介绍,汝州手工粉皮曾一度畅销不衰,最多的时候,水坑沿街有数十家从事手工粉皮制作的作坊。由于手工粉皮制作工序复杂,产量很小,再加上成本较高,利润又低,手工粉皮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手工粉皮制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赚钱少,现在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谁也不愿意在家制作手工粉皮。目前,水坑沿街仅有两家手工粉皮作坊,作坊里干活的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现在,我们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到下午1点结束,只能生产6个小时,正常情况下一天最多生产40多斤。遇到冬天或阴雨天气,由于无法晾晒,就不能生产……”田章栓告诉记者,他正在考虑购进一些机械设备,生产机制粉皮,这样可以提高粉皮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满足市场的需要。也许用不了多久,手工生产绿豆粉皮的技艺就将逝去,手工绿豆粉皮将成为汝州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24309号-1  技术支持:摩天设计

主编:王延亭丨副主编:吴红宇 李中华丨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