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战利是我三十年前伊川四高的同学,而且一直是同班同学。 他家住在被誉为“鹤鸣皋镇,理学名区”的伊川县鸣皋镇,距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颐创办的伊川书院,也就是后来我们的母校不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日子还只是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时代,我们外村同学食宿在学校,洗涮及口渴一年四季都是凉井水,尤其是冬季,手上常冻裂着血口。从家里捎的干粮,时常发霉长毛且坚如石头,喝些学校饭堂寒酸得无以复加的饭粥。住在狭小拥挤且充满尿骚味的寝室里。而且往返学校还要背着书包、干粮。步行十余里,故而当时在鸣皋村子上的同学绝对是我们外村同学羡慕的对象,而战利就在此行列里。 战利,身高1.8米左右,白白净净、斯斯文文,在男同学中绝对算得上一表人才。他颇有才艺,记得每年元旦,班里举办文艺晚会,他主持节目,还吹着一手好琴,让同学们很是羡慕。他在班里是班长,高中数年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极少低于前五名。他的文采在同学中也是少见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阅读,他与葛高远、赵洁敏、朱建立及我等同学被王耀臣老师作为作文重点培养对象,我们的作文每周都比其他同学多出一篇,而且必须达到王老师满意为止,否则重写。 在王耀臣老师的倡导支持下,我们高二文科班创办了伊川四高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学社一“星蕾”文学社,社长为葛高远,编委有战利、我、赵洁敏、朱建立等。战利为文学社起名“星蕾”,面向全校师生征文,师生们踊跃投稿,我们选稿、修改,在昏暗的灯光下刻版、油印,手上沾满墨汁,但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成果,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可惜文学社仅创办三期,学校领导认为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其它都是不务正业,断了经济来源,文学社中道夭折。但我们几个同学仍是王老师的作文重点培养对象。在王老师近乎苛刻的要求下,我们几位同学的写作水平都有不小的提高,时至今日仍受益匪浅。 战利爱中文,热爱文学,可是却阴差阳错被他不大喜爱的历史系录取,他一度产生了复读的念头。我劝他不如先走为好,再说复读一年结果如何不好预料。在众人的劝说下,他违心地上了历史系,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对于他端上了铁饭碗,我很为他感到高兴,当时还为他写了一首诗,虽然平淡无奇,但也算表达了我的祝福心愿。 这年我投笔从戎,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战利虽然对历史系不感兴趣,但既然上了就刻苦学习了四年,之后凭借优异成绩被郑州市重点初中——郑州八中招聘到学校任教。他潜心研究历史教学,制作了不少优秀课件,多次在学校甚至是郑州市教育系统获奖。最终成长为河南省名师,郑州八中政教处主任,这两年被调往郑州四十九中任副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领导干部,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有体会。 高中毕业后,我与战利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与我堂兄堂妹为姑舅表兄妹,这层亲戚关系也是我们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从部队转业后,我们联系更加密切。前些年我去郑州购买一套完整的二十五史,他陪我一同前往中州古籍出版社购买,与出版社讨价还价。这两年,我搜集伊川历史名胜古迹资料,编著了人文史书《伊阙钩沉》,请他写篇序言,他很快写就。文采比当年还要好的多,大伙看了连连称赞。每年他从郑州回来,我们总会见上一面或小聚,友谊更加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