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袁爱华
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虎美玲将自己对戏剧文化传承的良策写成议案带到北京。
2011年11月,由河南电台戏曲广播“生动中原”栏目与郑州梓轩艺术团联合举办的“名家教唱”活动走进人民公园,虎美玲及其弟子与戏迷欢聚一堂,手把手教唱。
2012年7月,河南省举办纪念常香玉戏曲晚会,虎美玲等豫剧表演艺术家表演了《大祭桩》、《破洪州》选段。
2014年1月,在河南省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参加“迎新春大联欢-走进三门峡”节目录制,为群众现场表演。
代表剧作:
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断桥》等。
创新豫剧剧目:《白蛇传》、《粉黛冤家》、《宝莲灯》、《义列女》、《抬花轿》、《刑警四姐》、《红灯记》、《新版白蛇传》、《风山行》等。
虎美玲 - 艺术特色
虎美玲为豫剧“常派”代表人物。她不仅将“常派”的精髓完好地传承下来,还始终秉持着“戏比天大”的常派理念,在继承和发展“常派”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又兼收“陈、马、崔、阎”各派之长,“纳百溪而澄碧湖”,形成了委婉曼妙、清越高远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质朴、追求京昆风范的表演风格;并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为豫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荣誉
1988年,在全国首届豫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以最高分荣获最佳演员第一名。
1990年,在第七届梅花奖评比中,虎美玲是戏曲组获奖的15位艺术家之一。
2008年2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河南省共有马金凤、虎美玲等32人入选。
2008年7月,虎美玲用极具特色的戏剧动作,进行“祥云”火炬传递。
2013年,虎美玲主演的戏剧电影《大祭桩》获美国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戏剧电影奖。

社会贡献
90年代初期虎美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刘源的带领下曾数次到新疆演出,为河南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奉献。虎美玲为艺务精、为人务实,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近年来,她以坚苦创业之志,无私奉献之德,辛恳劳碌带出一班青年演艺队伍,演遍大江南北,涉足海内外。她率团在日本、台湾、澳门、香港、深圳、厦门、新疆、济南、西安、辽宁等地,把黄河滋润培育的豫剧艺术送到了观众的心坎里,使得古老的剧种彪炳出了青春瑰丽的风采,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新的贡献,得到台湾著名人士王广亚、李克难等人的极佳赏识。
在虎派艺术魅力的感召下,全国豫剧界的众多青年新秀,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如耿荣、杨红霞、马红艳、连德志(河南);刘翠芳(山东)、熊小玲(新疆)……,在虎美玲的精心栽培下,通过他们自身勤学苦练,现念均已堪称为当地剧团的“台柱子”和艺术骨干。她还亲自创建了“虎美玲艺术教育英雄模范基地”,为培养豫剧艺术的新生力量,继续默默无闻地付出着……
第一次目睹虎美玲的戏曲舞台风采是十多年前,在电视屏幕上看《梨园春》节目,第一次近距离,面对面接触她是今年仲夏的一个上午,在郑州虎美玲的家里见到了这位近古稀之年的中原文艺界名人,开门的一瞬间,从她热情漾溢的笑容中就感觉她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岁。第一次见到屏幕之外,生活中的她,感觉更加亲切和真实。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给我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