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环保公益多年,2008年奥运火炬手田桂荣麻烦不断。 中外媒体报道里的这位67岁河南农妇,是中国环保界明星。她曾自费20多万元回收60多吨废旧电池,自费考察黄河、监督污染企业,是2005年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首届中国年度十大环保人物之一。她还曾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奖、全国第二届“保护母亲河奖”等。 但光环之外的现实却以荒诞的方式呈现。为支持环保事业,田桂荣举债累累。2015年病倒后,为了还债,她试图卖房子、卖火炬,遭到家人极力反对。 雪上加霜的是,7年前,为了“给环保事业提供支持”,田桂荣借钱自建“生态园”——一个占地四十多亩,栽有上万株树苗的养殖园。如今,年年收不抵支的养殖园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2017年初,在环保志愿者的帮助下,田桂荣开始卖树以还债。 即便如此,在光环和复杂身份标签背后,85.5万元巨债仍是她无法解决的难题。 巨债在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糖尿病、肾积水等多种疾病摧残下,河南农民田桂荣无法长时间站立。 很难将这位67岁的河南农妇与奥运火炬手身份关联。2008年,她意气风发,在陕西咸阳传递圣火。如今在村庄里,她顶着一头蓬乱栗发,步履蹒跚。 两年前,田桂荣突然发病晕倒,被送往新乡市中心医院。当时,她的血糖指数高达28.5,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手术后,田桂荣在重症监护室住了20天,目睹多位病友先后离世,“换上寿衣,被人抬走”。她以为自己也快要死了。 为筹集7万元医药费,儿子在腾讯乐捐上为她发起了名称为“援助环保大使田桂荣”的众筹项目——“田桂荣每天需要口服降压、降糖药物和打4次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生活。我们恳请各位爱心人士能伸出援助之手,帮民间环保大使田桂荣度难关!” 大半月后,众筹即顺利完成。但这笔费用仅仅维持了不到一年。 2016年底,田桂荣又发病住院。儿子也再次发起“救助环保模范田桂荣”的众筹。捐助说明显示,“田桂荣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买药看病全靠亲戚东拼西凑,生活拮据。目前检查治疗费用、医药费大约在5000元/月,本项目计划筹集到一年多的治疗费用,合计6万元。” 但在两个月的期限内,众筹失败。按照规定,之前的捐款全部返还到了捐款者的账户。 田桂荣意识到,一次成功的众筹需要众多熟人来推动。2016年12月初,她应邀赴北京参加某环保协会年会,顺道找人帮忙。她向环保行动者协作中心的发起人冯永锋倾诉了委屈和困难。 “她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参与。”冯永锋向界面新闻回忆,当时,田桂荣并没有明说需要援助。但环保行动者协作中心还是派出志愿者到新乡去了解情况,随后又帮助田桂荣在网上“卖苗木以还债”。 2016年12月20日,在环保志愿者张洁提议下,田桂荣翻出了所有账本和欠条。核算后他们发现,债务总额高达85.5万元。据她描述,这笔债务主要用于环保相关事业和治病等个人开支。 据田桂荣称,85.5万元中,有57万多元是她从亲戚和新乡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借来的。剩余部分,则是来自儿女、丈夫和银行信用卡的借款。 “算了7个小时,一直算到凌晨两点。”张洁回忆,核算过程相当煎熬。算完账后,田桂荣的儿子向她抱怨,这些债务太沉重了。次日早上,对方发来一条信息:“昨晚一夜未眠,拜托多多费心。” 田桂荣的儿子有些抱怨,母亲的经济状况非常窘迫,有时甚至连几十元话费都交不起,遇到朋友讨债时,她往往只能从另一个朋友那借钱来还,“拆东墙,补西墙”。 田桂荣感叹,女儿因这笔债务受了刺激,经常发脾气、扔东西,打算不再管她的事情。直到一周后,女儿“看到老范坐在角落里独自落泪,觉得爸爸太可怜了”,才逐渐好转。 “争取有生之年把外债还了。”田桂荣计划。但次日,她又说:“我一直以为,我的欠债不是一回事。我的房子(能卖)20万,农场(能卖)20万,火炬(能卖)20万……” 但当家人得知她的计划后勃然大怒。一位家属回忆,此前田桂荣就曾表示过要卖火炬和房子,但被家人阻止。 “火炬根本卖不了20万。你卖房子,说句不好听的话,(田桂荣)去世啦,在哪儿举行追掉仪式?……你干环保欠下来的债,你有本事你就别卖房,这房是你的房吗?是我们全家共同的房。”这位家属说。 在张洁看来,在民间环保人士中,类似田桂荣这样举债做环保的现象颇为普遍。 “方法不对。”在冯永锋看来,田桂荣不擅长发动社会,对自身的经营能力有误判,以至于把困难累积到自己身上,最后越做越窘困。 “(做环保)最终都是技术活,情怀最终要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战术上的问题,而很多人在战术上是很糟糕的。”他说。 女商人“自主”是田桂荣大半生的关键词。 1951年,田桂荣生于河南范岭村一个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她的父亲是铁路工人,常年在外。母亲是农民,一人带5个孩子,“很能干”。作为大姐,田桂荣掌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我的话语权最大,我从没缺过零花钱。” 当时,范岭村的范姓人家大多与同姓人家结婚。田桂荣和丈夫范子有结婚成了村里的新闻。田桂荣称自己是村里“第一个原子弹。” “我非常要强,想做什么就做成了。”田桂荣说。 初中还没毕业,田桂荣到生产队工作。那时候她是劳动模范。“工分比男的低,比女的高。” 改革开放后,1986年,范岭村一村办企业招业务员。在田桂荣看来,这是一个好差事,“能全国各地跑”。通过朋友关系,她谋到了这份差事。 田桂荣如鱼得水。一次,两名男同事去南京栖霞区要债失败后,厂里又派出了田桂荣。欠债方让她喝酒。田桂荣跟他们约定,“今天喝酒要是喝不过你们,我就不要了;喝得过你们,就给我把账结咯。”结果,喝了5杯白酒,她把5万元追回来了。 酒在肚里,她直奔长江,穿个裤头和汗衫扎进了水里。游到一半,鼻子呛了水。“心还知道,(身上)没力气。” 后来,她凭一个陌生人的鼓舞游上了岸。那人在岸上朝她喊,“同志,不要往那边游,要往这边游。” “在这个时候,我就跟大学生讲,‘精神能救人’。”田桂荣说。后来,她作为环保界名人去给学生做讲座时,曾多次讲到她从这件事所获得的领悟。 那些年,她擅于讨债。一旦得手,她就坐小轿车回村。“他们看见我坐小轿车回来,就说’她要到债了’。”田桂荣引以为豪,压低声音模仿村民说话。 有时候欠债方拿货品抵债,她就拿进城去卖。 一次,田桂荣向一位客户推销童鞋。客户对她的酒量和交际能力感到惊讶,劝她:“你那么有本事,自己干嘛!不要给村里干了。” 田桂荣深以为然。那次推销鞋子,便成了她从商的契机。 1991年,40岁的田桂荣进了城。她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经销电池这一行当。 “新乡是‘电池之都’,军用电池都是我们新乡市造的。”田桂荣说。 通过卖电池,她积累了一笔财富。“头一年赔了,第二年挣了一两千,第三年一两万,第四年十来万,1996年挣到了第一个二十万,盖了房子、嫁了姑娘。” 环保之路田桂荣至今记得当年走上环保公益之路的细节。 据她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乡当地记者贾某和白某采访了她的创业故事后,在《新乡日报》发表了题为《昔日农家女,今日电池王》的报道。这是田桂荣第一次被媒体报道。 随后,她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回收废旧电池。 田桂荣称,她曾在报纸上了解到,“电池虽小污染大”,也知道当时国内已有一些回收废旧电池的商业行为。在她和贾某聊起这个事情后,对方说:“你回收电池,我就报道你。” 界面新闻查询到,2001年,记者白某、贾某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把记者的社会责任转变为社会活动——从废旧电池回收创意的实践谈策划意识》的文章。文章称,1999年秋,他们从报纸等资料了解到废旧电池污染性很大,与此同时,他们产生了一个想法:记得我国在70年代末期,也实行过新买电池必须交回旧电池的规定。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能回收废旧电池呢?“我们找到田桂荣,当她了解了我们的意图后,就提出疑问:如果回收的废旧电池堆积成山无法处理时该怎么办?” 文章称:“我们认为,一旦到了那种地步,从新闻角度来讲会更具‘卖点’,此举能加快国家环保部门对废旧电池处理的步伐,更能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时隔近二十年,田桂荣回忆当时,她和贾某“一拍即合”。 上述论文称,“我们首先在《新乡日报》上以田桂荣个人名义刊登了题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议书。又请来了新乡市电视台、新乡市有线电视台、新乡市广播电台、新乡教育电视台等市内新闻单位对田桂荣进行采访报道。” 她解释,上述倡议书实际上是贾某帮她写的。此外,“她给我出了好主意。她说你要成立协会、建网站。我说我根本就不懂。” 在儿子小范看来,记者贾某对田桂荣的影响比较大。田桂荣回忆,有一年,小范找到贾某,让她别再接触田桂荣,“我妈都痴迷了!” 田桂荣却对贾某心存感激,“她指引了我前进的道路。”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田桂荣回收的废旧电池达到60多吨,废旧电池的处理成了问题。2005年,田桂荣在接受CCTV采访时称,儿子早就谈好对象了,只等着用这房子举行婚礼。就是因为废旧电池没地方放,婚期只好一拖再拖。 2002年,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以《谁来援助这位环保先行者》为题,报道了田桂荣等人面临的困境。《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或转发该报道或刊发评论,对田桂荣的环保行为表示道义上的支持。 据报道,国家环保总局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河南省相关方面尽快对田桂荣回收的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保护环保志愿者的热情。 随后,河南省环保部局(现环保厅)在新郑建成了一个300多平方米、可暂时存放几千吨废旧电池的仓库。这个仓库接纳的第一批“货物”,就是田桂荣的60多吨废旧电池。 丈夫老范回忆,当年,好几辆大货车开到家,运走了囤积的废旧电池。令他心寒的是,花20多万回收的废电池,他们最终未获分毫。 尽管麻烦接踵而至,田桂荣却在环保路上越走越远。2001年9月12日,田桂荣投入3000元,请人建起了“田桂荣环保网”。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农民建立的环保网站。次年,田桂荣创建了全国首家民间环保社团——新乡环保志愿者协会。 她的环保事业也逐渐从回收电池扩展到水域保护。2005年7月28日,田桂荣组织5所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从新乡出发考察黄河,直至源头。 “我年轻时是村花、校花,老了要当世界环保之花。”田桂荣称,她从小崇拜刘胡兰、雷锋等英雄,梦想上战场“杀一杀”。她将环保领域视为“舞台和战场”,是实现她“英雄梦”的地方。 但在家人看来,田桂荣在环保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家人向界面新闻记者称,田桂荣对环保“迷恋太狠”,“她就觉得这个环保离了她就干不好,她就入迷了。” “老田的钱、时间都用去干环保了,家里的活都不干,天天不着家。她常说没时间,我的衣服都是我自己洗。我儿媳妇休产假,她干环保没时间,是我照看的我孙女,别人都是女的拿奶瓶看着,就我一男的拿奶瓶。”老范抱怨。 卖树还债2009年,在一场讲生态园的培训课上,田桂荣记下了一个数据:搞生态园,有80%的人会失败。 次年,在新乡市范岭村一条名叫“共产主义渠”的河边,“田桂荣生态农庄”开张了。 此前,她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竞选。2005年,田桂荣通过竞选当上范岭村村委会主任。但在2008年的竞选中,她败给了竞争对手。这让田桂荣感到痛苦和委屈,她为此多次流泪。 “我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有些人不理解。”她说,当时甚至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而生态园,就是一个完美的“出口”。绿树成荫符合她一贯的环保理念,这片“基地”能方便她“给学生们讲讲环保理念、环保故事”。 但田桂荣没有想到的是,她举债开垦建设、维持运转的“生态园”经营惨淡。 “我觉得我会是那个20%。”田桂荣向界面新闻记者回忆,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源于她的自信。“我影响很大,认识的人又很多。” 办生态园时,田桂荣已声名在外。2001年3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了她回收废电池的故事。同年5月,田桂荣获得了来自美国公益组织的“格雷特曼奖”。她也是2005年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首届中国年度十大环保人物之一,还曾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奖、全国第二届“保护母亲河奖”等。 2007年,田桂荣接到国内某家企业的电话,称要推荐田桂荣当火炬手。田桂荣欣然同意。不久后,对方又告诉她,他们想找的人,需要符合两个条件:做环保的、在国际上有名。 “我就是啊!”田桂荣说。 如今,在养殖园的一个房间里,田桂荣进行火炬传递的那张照片已经落满尘埃。它被摆在地上,像其它代表辉煌岁月的影像一样靠墙而立。 在田桂荣印象里,她曾先后接受上百家媒体采访。其中,2002年至2006年是她“最红”的时候,“这家走了,那家又来了,我说话说得喉咙都化脓了。” 甚至还有记者让她对南水北调发表看法。田桂荣并不推辞,“‘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在往北流……” “记者夸我‘田大妈你说得真好’。” 田桂荣开养殖园的事情没有和家人商量。老范告诉界面新闻,等他知道的时候,田桂荣已经把地都承包好了。一气之下,老范决定不再管田桂荣的事情。但到了第二年,考虑到田桂荣请工人干活成本太大,老范还是辞掉了保安工作,到养殖园干活。 一位姓陆的挖树工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田桂荣略强势,老范则非常老实。老范经常念叨田桂荣,但还是总在帮她干活。 2017年3月11日,临近中午,老范让田桂荣下面条给大家吃。几番催促后,田桂荣才抱着个土陶小缸,慢悠悠地走到露天土灶前。田桂荣把洗锅水洒在了柴堆上。 老范念叨着夺过勺子。田桂荣转身去烧柴,又被制止:“柴都湿了,还烧什么?” 过来帮忙做饭的亲戚,急忙忙去远处抱干柴,边走边打圆场:“年纪大了,有点糊涂。” 从2016年底开始,张洁多次在网上发起帮田桂荣“卖苗木以还债”的活动,“众筹一万人,每人出99元,为河南养护一棵树。” 期间,张洁陆续收到来自近20位网友的2000元的汇款。2017年3月,张洁将这笔善款转账给田大妈,并这第一批树由网友众筹养护的树苗捐赠给了新乡市凤泉区五陵小学。 在志愿者的推动下,今年3月,田桂荣终于接到了2017年以来的第一笔树苗订单:近200棵树苗,共2000元。 这天上午,田桂荣卷上肥大的裤脚,进入养殖园的树丛中。她边挪动脚步,边打量眼前的每一棵树,不时用粉笔做上记号。期间,一根长约一米的葡萄藤蔓勾住了她的裤子,她毫未察觉。枯藤在她穿越半片树丛后落下,她的裤脚早已被抖落,被鞋跟踩进泥里。 下午,她雇了5名工人帮忙挖树。第二天,她的树苗将出现在五陵小学的植树节活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