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存款和债券这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相比较的就是同业存放。同业存放的资金,主要是来自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该部分资金来源占负债的比重,长期以来维持在12%的水平,今年三季度末期这一数据为11.31%。 如果把存款、应付债券以及同业存放这三类不同的资金放在一起来看,趋势会更加明显。债券对于银行的资金来源重要性显著提升,存款则开始下降。
当然,商业银行脱离不开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资金来源是资本金。通过发行普通股或者优先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最稳定持久的资金。通常这种资金没有到期偿还的义务(即使优先股,这一义务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从风险上对于商业银行是最低的。不过,鉴于商业银行的天然高杠杆性,这种资金来源通常不会成为商业银行主要资金来源。统计数据也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从2012年至今,虽然商业银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不少,但是其总计6157亿元(其中含4294亿元的优先股)的体量,相对于66万亿的银行存款来说,明显小得多,尽管这一资金极端重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商业银行加强负债端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不管怎么说,从上面的数据还是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过去单一的依赖普通股资金以及存款,逐步过渡到同业存放、债券、同业存单、优先股以及普通股共存的时代。 这一资金结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以成本来衡量,包括债券在内的成本通常会高于存款的资金成本。以民生银行2016年中报数据来看,存款的资金成本为1.82%,而同期债券的成本则达到4.31%,高出存款成本2.49个百分点。成本较债券较低一点的同业业务,资金成本也比存款高出1个百分点至2.85%。 这一变化将迫使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经营中更加注重资产端收益水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下,对于资产安全性不是非常关心,甚至漠视的做法,将会得到修正。这有利于克制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也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 从负债端来说,有什么样的资产收益率水平,就配置什么样的负债,而不是相反。资产负债的匹配能力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考验商业银行的经营。 央行近年来一直在设法推动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今年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由不低于30万元调整为不低于20万元,意图就在于此。 商业银行负债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此外,近些年来中国开始掀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潮,本身也冲击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存款。不少投资者将手里的普通存款变成了基金、理财产品、大额存单、债券等。尽管这些产品又将通过一定的形式返回到商业银行的报表,然而,商业银行个人账户被通道化成为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经营难题。增强主动负债能力,是对这一变局的有效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