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司法改革 促审判提速
——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改革红利
本报讯 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地处洛阳市中心城区,近年收案数量逐年增多,2017年起收案突破1万件。该院仅有35名员额法官,如何才能提高审判效率、让群众及时拿到公正的裁判?
近年,该院以审判提速为重点,以司法改革为牵引,创新机制,压实责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2018年,该院结案首次突破1万件,法官人均结案近300件。今年上半年结案数居全市基层法院第二位,审判效率明显提高,较好应对了案件增长态势。
机构设置扁平化 审判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今年2月,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6名业务庭庭长重新通过西工区人大常委会任命,标志着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改革后,该院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个精简为8个,其中审判业务机构6个、非审判业务机构2个,审判人员得以扩充,突出了审判机关的主责主业。
改革后,该院行政综合部门集中办公,统一调度资源,服务审判工作的效率明显提高;作为案件数量最多、员额法官最多的民事审判,合并为一个庭后可以随时召开专业法官会议,研讨疑难案件,统一裁判尺度。今年3月以来,已先后召开3次民事专业法官会议,形成会议纪要,有效解决了18个困扰法官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办案效率。
法官办案团队化 司法责任制有效落实
与内设机构改革一并进行的是人员的优化组合。该院将35名员额法官编入11个办案团队,每名法官带领1名助理、1名书记员组成一个办案单元,独立承担办案任务,大量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快审快结。该院从院庭长到审判员都在加班加点抓办案,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院院结案率连续多次排全市基层法院前5名,全省基层法院排名,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几十个位次。
以杜洋为首的“套路贷”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涉及被告人20名,违法犯罪事实97起,邢利红法官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工作,翻阅卷宗40本,制作审理报告600页,仅用24天就审结了该案,创造了该院审理重大刑事案件的新纪录。
民事送达信息化 解决制约审判效率的瓶颈问题
“送达难”是制约民事审判效率的瓶颈问题,该院积极探索送达方式改革,形成了“电子送达、短信送达、司法公告网送达”相互衔接的信息化送达模式。
该院组建了16人的专业送达团队,集中开展线上线下送达。
送达团队电话联系当事人,当事人同意电子送达的,足不出户即可用手机进行“掌上”签收;找不到当事人的,该院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合作,对当事人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依法调取,简易程序案件通过手机短信送达诉讼材料,发送成功3次即视为送达。
2018年3月改革以来,该院电子送达2410人次,手机短信送达938人次,发布网络公告2500多条,累计节省邮寄费用5万余元、公告费用近110万元。信息化有效提高了送达的精准度、快捷性,为审判提速奠定了基础。2018年,该院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81.9天,同比缩短了11.4天,濮阳、南阳、平顶山等地法院先后前来该院学习考察信息化送达模式。
小额案件速裁化 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
西工区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小额速裁团队,集中审理标的额5万元以下的小额案件、交通事故案等相对简单案件,并对8类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做到“简案快审、提高效率”;其他案件移送至专业审判团队实行“难案精审、保证质量”。今年上半年,小额速裁团队审结民事案件970件,占全院审结民事案件的近30%,平均审理天数只有28.9天,实现了小额案件“一审终审”、简易程序案件快审快结。
此外,该院还开通了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注册调解员8人,对适合调解的案件尽可能通过三方视频在线调解。今年3月以来,该院已通过在线调解平台成功化解纠纷104件,达到了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目标。(李东晓 晓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