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节,超市和街头的摊位上形形色色的粽子,清香扑鼻,让身在异乡的我,突然有了想家的感觉,想念母亲的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是老家传承久远的习俗。小时候守着母亲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还是那么温馨和幸福。记忆中,每逢过节,母亲总是比平时更忙碌。除了为家人张罗一桌可口的饭菜,还要自己亲手去做些时令的食品。母亲会做的东西很多,大到年糕,小到中秋月饼、冬至汤圆、小年夜的饺子……,每一样都很拿手。所以,每年端午包粽子,是母亲必不可少的功课。 端午前一天早上,母亲就开始将自己平日里存下来的宝贝全都拿了出来,有糯米、花生、莲籽、红豆、小枣…… 母亲先把一锅拌有稻草灰的水烧开,待水冷后滤去杂质,再把糯米以及配料红豆、花生之类倒入水中浸泡。“为什么用稻草灰这么脏水泡呢?”我们那时很奇怪,也不明白,就问母亲。母亲说:“可别小瞧了这道工序,这可是决定粽子好不好吃的关键呢。”我后来才知道,用稻灰水浸泡出来的糯米有一种奇特的稻香味,而且做出来的粽子呈金黄色,颜色特别耐看,吃起来也特别香。 待糯米等食材完全浸泡好后,母亲开始调制粽馅。有我爱吃的莲籽馅的,有姐姐爱吃的花生馅的……,总之,母亲的粽子,只要你能想到的馅,她全都会做。调好馅,接下来就是包粽子。母亲先是把粽叶折成一个圆锥形的旋涡状,然后把糯米等馅料倒进去,倒一定量就把粽叶封盖好,用手捏出棱角,再用粽绳紧紧地包扎好,一只小巧玲珑漂亮的粽子就包成了。我们有时在一旁看着眼馋,也会自己动手试,可就是包不出母亲包的那种形状,还害得母亲花时间去矫正,简直是在帮倒忙。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包粽子,也有学问,真是看事容易做事难。 包好的粽子先是放在锅里用大火煮,之后再用文火慢慢地蒸。随着蒸的时间推移,那种成熟诱人的粽香味,开始慢慢地向外飘逸,挑逗着在屋里屋外跑进跑出的我们的味蕾。等母亲告诉我们熟了时,便迫不及待地抢来一个先尝,见我们烫得抖手裂嘴的狼狈样,母亲一边吩咐我们小心,一边笑着打趣:“看,个个都是小馋虫!”那时的端午,日子虽然艰苦,但一家人吃着母亲包的粽子,有说有笑,满满的是幸福快乐! 今年端午前和在老家的母亲通电话,八十三岁老娘亲说:“听龙彪(她孙子)说,武汉的粽子比屋里(家乡)个大,还有肉有香菇,比屋里粽子好吃些吧?娘知道你还羨吃老家的粽子,可我不在身边,娘的手艺全教给你媳妇了,你让媳妇包点,分点邻居,要不怎叫过端午呢。” 听罢,我不胜唏嘘!而今母亲年事已高,再也不能也不宜为我们包粽子了。尽管我漂泊的城市,大街上各种馅料的粽子,种类繁多,然而,再怎么吃,也无法品出母亲端午粽里包含着那种家庭幸福温馨的滋味。想来,品味母亲的端午粽,只能是游子梦里的奢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