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漯河市人社局自觉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发挥部门职能,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增强服务成效。 帮助企业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 坚持每月组织一次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每季组织一次外出招聘,开展“名企进名校”活动,组织双汇集团等60余家用人单位赴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招聘活动,为全市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120名,本科生1500多名。成功申建了“河南食品行业人才市场”,在世林冶金、曙光医疗器械建立了博士后研发基地,积极开展“柔性引才”,邀请中国农大、华中农大、武汉理工等高校专家到三剑客奶业公司、华强塑胶有限公司、中原轧辊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对接,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结合全市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需求,引进3名国外专家和1个重点项目,申报出国境培训人员62名、国际化培养高层次人才4名。 帮助企业培育技能型人才 结合全市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召开了全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大会,明确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总工会共同组织了为期8天的首届技能人才节,举办了全省技工院校汽车技能大赛、全市电工技能大赛等多项活动,掀起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高潮。近两年共为全市争取到技师学院国家级、食品学院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8个技能培训项目,配套项目资金4210万元。根据企业发展和新上项目的需要,加强“校企”对接,依托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漯河技师学院、食品技术学院等职业技工院校,开展“订单式”技能用工培训。两年来,共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5.5万人次,一大批劳动者实现了“体力就业”到“技能就业”转变。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近两年,全市共有3.6万人次通过了技能鉴定,其中高级工以上6800多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 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6个产业集聚区都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免费为企业和求职人员开展用工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与外地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在商水、西平、上蔡等县市设立了固定招工点,建立了招工联谊关系和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根据企业需求,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坚持求职招聘均免费入场,并在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就开始举办了“重点企业招聘周”。今年以来,共举办“产业集聚区专场招聘”、“校园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240场,帮助企业招工12万人次,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 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高度关注和准确把握新形势的变化,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目前已成立县级以上劳动关系三方领导小组7个,乡镇、街道领导小组46个,涉及企业968家、工业园区9个,覆盖职工6.5万人。以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为重点,持续组织开展“春暖行动”,使城镇相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8%以上。积极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工资集体协议23个、行业性工资集体协议12个,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达到1699家,覆盖职工15万多人,参与协商企业的职工工资平均增长13%。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坚持规范执法、适度执法,不断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帮助企业减轻社保负担 出台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参保面;近两年来,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756万元,将29家关、破、困难企业6100多名职工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争取省养老保险补助资金6.7亿元,确保了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对部分困难企业采取缓交养老金的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主动作为,先后为8家企业4000多名因历史原因未参保的职工办理了参保手续。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先后认定了148家困难企业,为其支付岗位补贴1250万元,对职工开展转业转岗和在职培训,惠及职工2万余人。(李学甫 吴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