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舞阳县马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把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不断解放思想,强化担当意识。作为全县首个金融扶贫集中签约乡镇,围绕金融扶贫,创新工作举措,以贫困群众“放心贷、会用款、还得上”为工作目标,深入宣传,注重服务,打通金融部门与贫困群众之间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全乡为183户贫困户采用“五位一体”形式发放小额贷款915万元,为40户采用“四方联动”形式由企业带贫,为企业发放贷款360万元。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 金融扶贫涉及参与部门多,面对受众广,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上级政策,提高思想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职具体抓,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设立金融服务组,负责与金融部门对接,开展评级授信,项目申报等工作。各村成立了由两委干部、群众代表、驻村工作队等组成的金融服务队,负责政策宣传,贫困户信用信息收集和信用等级评定的工作,通过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工作开展。 二、广泛开展宣传,高效推进签约 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贫困户自身条件限制,多数群众对金融工作一无所知,有的存在“怕借款”的思想,有的“不愿借款”等政府救济,更有甚者存在“金融扶贫是国家救济,可以借钱不还”的错误思想,以上种种都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建设,阻碍了金融扶持工作的开展,为此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加大金融扶贫和评级授信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金融政策和扶贫知识、充分利用村委广播、墙体标语、发放宣传材料、以会代训等手段进行宣传。二是扎实开展评级授信。评级授信是金融扶贫的基础,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落后,为了做好这一次的评级授信工作,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缺资金的贫困户挑选出来,树立“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的正确导向,我乡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培训,明确工作要求,统筹考虑贫困户的家庭状况,从诚信度、家庭劳动力、家庭人均纯收入三方面综合评定授信指标,评定结果经民主评议、公示后上报乡政府审核,经审核后提高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信用证,通过评级授信也实现了群众的自我教育,促进了贫困户的社会文明与法制建设。去年10月我们采集全乡9400户农户的基本信息,录入信用平台与大数据实现对接,使评级授信工作覆盖面更广、信息更加全面以及实现动态化管理。三是为提高签约效率,该乡组织人员主动与主办银行和相关企业对接,了解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知识,以村为单位,提前规划,安排时间,准备资料,保证入村后能立即开展工作,加快了工作进度。 三、注重贷后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该乡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贷后管理服务工作。一是既扶贫又扶智,在金融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需求组织专家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6场次,参与培训贫困户300多人次,普遍掌握上门农业技术。二是通过入户上门宣传、评议“星级贫困户”等形式,树立诚信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意识。三是建立熔断机制。对贫困村出现不良贷款的要立即给予预警,开展催收,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同时指导贷款还款情况与村级绩效考核工作相挂钩,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围绕产业发展,建立支撑体系 金融是产业的血液,通过产业发展可有效解决金融扶贫精准投放的盲点和难点问题。在贷款投放上,该乡引导金融部门重点向贫困户和带贫企业上倾斜。一是大力支持贫困户的自身发展选择,以优质花生种植、大棚蔬菜、肉羊养殖为主,以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为产业延伸的产业发展项目产业化。目前,已建成占地1100亩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在基地带动下,全乡共发展花生种植11000亩,双棚土豆种植1500亩,肉羊存栏3000只,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二是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具有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该乡的金融扶贫采取“政府+银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新模式和“四方联动”企业带贫模式,分别由贫困户带资金入股双汇集团和漯河冬有食品有限公司,每年获得2800元或2900元分红,资金封闭运行,由企业到期偿还,从而达到贫困户发展产业,提高内生动力,持续增加收入的目标。(彭亚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