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岳国庆  鹿邑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高考钉子户”请不要自诩“励志典型”

来源:河南经济报周末版 作者:乔志峰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7-05
摘要:50岁高考生21次落榜:没上过大学的人是残废。今年50岁的梁实是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今年已经是他第21次赶考,因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而被网友冠以最牛考生、高考钉子户的称呼。不过他表示,只要精力允许,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他还会继续考,因为上大学是他

        50岁高考生21次落榜:没上过大学的人是残废。今年50岁的梁实是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今年已经是他第21次赶考,因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而被网友冠以“最牛考生”、“高考钉子户”的称呼。不过他表示,只要精力允许,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他还会继续考,因为上大学是他这辈子的精神追求。对于有人批评他是“高考钉子户”,梁实并不在意,他觉得自己是励志的典型,“我还是挺为自己的毅力和坚持骄傲的。”(7月5日中国新闻网)

        曾几何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所限,国家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有着年龄等方面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日渐丰盈,特别是在大学扩招的“春风”下,2001年国家正式放宽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开始允许25周岁以上的人群报名参加高考,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此,却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高考钉子户”,他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点,比如屡败屡战,成绩不行,毅力和决心不小,参加高考的次数动辄10次、20次甚至更多。当然,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年龄远超普通考生,梁实年过半百,看似大龄考生,其实在“高考钉子户”中只能算“小字辈”,比他年龄大得多甚至年过耄耋者都不乏其人。

       “高考钉子户”们不停地走进高考考场,说是为了证明自己、圆自己一个梦想,其实更像是自娱自乐、寻找某种精神寄托。人们娱乐的方式有很多,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打太极拳,都很正常。那么,有人喜欢学习和高考,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尽管这“爱好”有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好吃还三分补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其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都非常有利,或许还能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好处呢。

        可是,对梁实这样把连续21次落榜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乃至于还要自诩为“励志典型”,我觉得就有点过于“自我感觉良好”了。量力而行、顺势而为,是为智者;明知不可为非要为之,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20多次南墙依然无怨无悔、还拍着胸脯扬言要继续撞下去,是否有不智之嫌呢?这恐怕不是“励志典型”,而是缺乏自知之明、一根筋吧。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如果这样的“高考钉子户”多了,会浪费多少教育资源?会增加多少社会成本?

        请恕我直言,我相信梁实们确实把高考当成了“这辈子的精神追求”,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考出什么成绩、有个什么结果可能都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表现出那份所谓的“毅力和坚持”就足够了。他们会在这份自我激励和自我麻醉中陶醉、迷失,深陷于某种高高在上的道德眩晕中不能自拔。这恐怕才是支撑他们几十次“撞南墙”的内在动力,这恐怕连利欲熏心一心升官发财、骨子里透着实用主义的范进都不如。

        “高考钉子户”请不要自诩“励志典型”。现代社会越来越包容,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不会说对此三道四、指手画脚,但如果某些人非要给自己的个人行为涂抹一抹道德化的口红,甚至还要将其上升到社会化的高度来攫取关注,就不能埋怨别人指指戳戳、批评非议。我们不再以成败论英雄,不会去嘲笑、非难失败者,可如果某些人为了考试而考试,还非要将失败异化为一种所谓的“精神”,失败越多骄傲,就未免过于虚伪和功利化了。这种虚幻的、不理智的“毅力和坚持”绝非正能量,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错误的示范作用。媒体对此类事件和人物不妨淡化处理或不予报道——如果类似缺乏技术含量的愚蠢做法总能招徕媒体的眼球甚至制造“网红”,是否会助长社会的浮躁风气和低智化趋势呢?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07044号  技术支持:摩天设计

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