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学友 王煜 通讯员 卢小龙)2月4日,信阳日报连续两篇报道分别以《蘑菇棚里话脱贫》、《悄然变化的二郎村》为题,报道了甘岸办事处杨庄村和二郎村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的故事。这两个村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一起来看看吧。
蘑菇棚里话脱贫 春节前,许多忙活了一年的村民都会放下家里的农活,到集上逛逛,采买年货。近日,记者见到平桥区甘岸街道杨庄村村民周庭朝时,他却在蘑菇大棚里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30岁出头的周庭朝,以前在外地务工时学到了蘑菇种植技术,2015年春天建了蘑菇大棚,到秋季就有了收获。他种的平菇质地优良、口感鲜美,每天早上采摘后运到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一两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慢慢地,周庭朝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种植能手。 周庭朝领着记者走进蘑菇大棚,一股股蘑菇清香扑鼻而来。只见大棚的四壁都是不透光的黑色棚布,一个个装着液体菌种的菌袋被塑料薄膜包裹着一层层整齐地摆放着,一簇簇平菇冲破薄膜冒了出来,长势十分喜人。大棚里还配备有先进的自动喷淋机、大型吹风机等设备。周庭朝介绍,有了这些设备,只需要发好菌丝,及时更换菌袋、采摘,一个人就能管理几个大棚。
配原液、装菌棒、发菌丝……说起蘑菇种植,周庭朝滔滔不绝。他拿起身旁的菌袋告诉记者:“一个菌袋30天就能长好。你看,这个菌袋的小蘑菇已经冒头了,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接着,周庭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现在有2万个菌袋,一年可以种4茬。按照最低产量,每个菌袋可以产2.5斤蘑菇,去掉成本,一年下来差不多收入20万元。 “周庭朝有了致富门路可没忘记乡亲们。”这时,陪同采访的驻村第一书记宋宪东告诉记者。村里发现蘑菇种植的后期管理简单轻松,非常适合村里的几户贫困户来干,就和周庭朝商量让他组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一起种蘑菇。“周庭朝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组建‘金康源’食用菌合作社后,吸收了村里近10户贫困户入社。周庭朝不光负责提供种植技术,还要帮社员制作、更换菌袋,销售蘑菇。这样一来合作社里的那些贫困户只需要在房前屋后建个三四十平方米的大棚,一年就能收入几千元。”听到宋宪东的夸奖,周庭朝憨厚地笑笑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忙咋能不帮呢!”
“今年你对蘑菇种植有什么打算吗?”记者问周庭朝。 “今年我打算再流转60亩地,建50个大棚,再种几棚香菇、鸡腿菇,和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谈及自己今年的愿望,周庭朝指着旁边正在搭建的蘑菇大棚满怀豪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