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是2017年的现象级大剧,好评如潮。为什么这部剧会这么“火”?除却反腐的力度超前、涉及人物繁杂之外,从电视行业的“匠心”角度来看,也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和玩味的。 剧本是一剧之根。周梅森编剧“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多次深入采访、采风、体验生活,可见对该剧同名小说的创作态度是精雕细琢的,这就是稀缺的“匠心”。创作能严谨以待,耐得住寂寞。回归到剧本,其可贵之处在于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现有的政治生态,台词精准,符合人物身份,更接近现实。有了如此厚实的剧本,就有了好剧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在看《人民的名义》时,除却剧情之外,最大的感触。侯勇老师扮演的“小官巨贪”,一手拿筷子吃面,一手掐着扒好的生蒜,说着“中国的老百姓不都这么过的么”?;查出来某处长贪了一屋子的钱,点钞员的花式点钞,看得人眼花缭乱,一看就是行家里手,有职业范儿;特写镜头两次给了人物的一只手,从无言的动作里,看得出心里的波澜起伏;不同人物不同的家庭、办公装修风格,也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极度吻合。这些细节,看得出来剧组制作的“匠心”。 甚至,连一笔带过的陈老回忆当年自己抗战的情节,虽然较短,但也实实在在地给那些“抗日神剧”的编剧、导演们上了一课,这才是严肃的、认真的电视态度。 除了直观可见的面上的东西,体现出“匠心”的,更应该剧中体现出的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部剧的内涵所在。就像侯勇饰演的那位处长,他的内心是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念的,他确实穷过。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之下,如果他“不合群”,就会被视为另类,被排挤出去。他自己一旦走上那条路,又在这条路上,无法止步,只能随着惯性,清醒地堕落下去。 在表现人性复杂的时候,就是考验演员演技的时候。侯勇的演技精湛,深刻把握住了人物的内心,配合以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让人物更鲜活,演技和人物高度契合。在这样的前提下,他的崩溃,他的无助,他的油滑,他的“两面性格”,就显得可以理解,甚至有点可怜。演技何尝不是匠心的体现呢? 感谢《人民的名义》,在让人享受到好剧的同时,也看到了文艺在时代面前的从未缺席。它也让人看到了,用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出来的剧作,也是大有前途的,希望这将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美好拐点,希望多些有匠心气质的良心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