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岳国庆  鹿邑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一枕天青梦 四代汝窑情——朱氏家族的百年汝瓷技艺传承

来源:河南经济报周末 作者: 彭忠彦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01
摘要:彭忠彦 大师身后那串神奇的足迹 清晨,瓷都汝州汝瓷小镇,公元2017年12月27日。 万道霞光中站立着一个雕塑般的汉子,高大的背影微微颤抖,激动的目光凝视着历史深处曾经的百里窑场,一颗滚烫澎湃的心儿飞向了首都北京 甲子汝窑梦,春秋圣火情。参加纪念周恩
       彭忠彦
       大师身后那串神奇的足迹
        清晨,瓷都汝州——汝瓷小镇,公元2017年12月27日。
        万道霞光中站立着一个雕塑般的汉子,高大的背影微微颤抖,激动的目光凝视着历史深处曾经的百里窑场,一颗滚烫澎湃的心儿飞向了首都北京——
        甲子汝窑梦,春秋圣火情。参加纪念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历史名窑60周年系列活动的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冠汝瓷开发公司董事长朱金奇,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思绪的青鸟飞翔穿越在在历史与现实之中——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侵中原,窑毁烟冷。汝官瓷断代800余年,历代仿烧者发出了“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7年,周总理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和龙泉窑”。为了总理的嘱托,一代代瓷乡儿女用铁肩挑起了恢复汝窑生产的重任,前赴后继,开启了漫长艰辛的艺术人生之旅。
 
          金冠汝瓷茶具
         四代天青梦, 百年传承史。生于汝瓷世家的朱金奇至今已在追梦的路上跋涉了40个春秋。40年坚韧守望汝窑一线,成为汝瓷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秉承传统,旨在创新,朱金奇在汝窑生活用瓷的研制开放领域,独游群芳,堪称汝瓷茶具、餐具、酒容器推广第一人。追梦人身后留下了一串神奇的足迹。
        1978年金秋,18岁的朱金奇接父亲的班,进入设在蟒川乡严和店村的临汝县汝瓷一厂,成为一名学徒工;1983年调入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从事汝瓷研究工作;2007年创办汝州市金冠汝瓷研究所后。除了继承传统产品外,开发了汝州第一家汝瓷环保功夫茶具系列百余个品种,成为汝瓷茶具第一人;2008年开发的汝瓷高档酒容器包装,受到全国各大酒厂青睐;“5斤装书卷酒瓶”获得国家专利;从2009年至今,朱金奇设计的“腾龙香薰”“百合洗”“莲花盘”“鸡心碗”“汝瓷福珠”“汝瓷手链”等12项产品获得设计专利,金冠汝瓷获得了20多项省级以上奖励。
        汝瓷世家圣火梦
        公元1960年9月 6 日凌晨,严和店东邻临汝县汝瓷一厂的一座普通民房里,又一个瓷乡的儿子呱呱坠地了。他,就是朱金奇。朱金奇姊妹7人中,5个都是出生在这座千年古镇上。
        严和店村距汝州城30多里,蟒川河蜿蜒绕村流过,这里曾经是宋代汝瓷的一个烧制基地,当地有一句古话叫“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那时,汝瓷御用品及出口的上乘产品,是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的,严和店就是当时宋代验收货物的地方,当时并没有村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客栈、饭店等越来越多,在此聚集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就叫这里为“验货”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村落,由于“验货”和“严和”同音,时间长了,人们就喊转了音,变成严和店了。这里不但见证了汝瓷的辉煌,也承载了一代代汝瓷人坚韧不拔,追梦不止的奋斗历史。
        朱金奇的祖父朱树连(1893——1960)老汝州郏城安良镇人,著名陶瓷艺人,为人耿直,瓷艺精湛。擅长手拉坯、施釉、烧成等技艺。1915——1937年,他曾先后辗转于神垕钧窑各大窑厂,1938年,受汝州复兴汝瓷厂首任技术总监苗绍华(禹州人,今苗家钧窑先辈)邀请,朱树连携妻带子(长子朱富林、次子朱成林、侄子朱狗吞)以及技工30余人,从钧窑厂投奔复兴汝瓷厂,并举家落户汝州严和店。
           汝瓷第一代传人朱金连
         复兴汝瓷厂坐落在严和店下寺的院里,是当时汝州第一个民间集资兴办的股份制经济实体。第一位发起人是汝南大李庄李照光先生。他幼读私塾,跟随李绍初干区员、书记员,后升任安洼乡乡长。1937年,在当时提倡振兴民族工业的大环境下,他一边从政,一边利用民间资本兴办实业。聘请钧瓷专家神垕人苗绍华为技术总监,苗绍华又随行带入8名工匠艺人。因汝窑技艺失传年久,烧制难度很大,当时瓷厂生产主要以粗瓷(生活日用瓷)为主,另建小窑一座,专供试验烧制汝官窑瓷。1941年,复兴汝瓷厂对汝瓷的研发已获突破性进展,“豆绿釉海碗”面世,并在临汝县民众教育馆展出。1944年李照光去世,李绍初接管瓷厂后,汝瓷的研制工作仍在艰难的进行。复兴汝瓷厂不仅为汝瓷的恢复研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培养了郭遂、郭东方、张白留、刘双有、朱富林、陈遂成、宋福、渠福庆等一批技术研发人员。
        朱树连和苗韶华是知己。受邀来到复兴汝瓷厂的朱树连在苗韶华的授意下,一边从事汝窑粗瓷(生活用瓷)的生产,一边开展汝窑细瓷(汝瓷)的研究。实验窑炉的研烧完全是在业余期间干的,凭着对汝瓷研制的痴情,办班加点的劳累,被追梦的香甜浸化了。1948年春,复兴汝瓷厂被临汝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命名为“临汝县人民政府民生瓷厂”,朱树连继续留厂工作。朱树连和众多汝瓷人为了总理的嘱托,拼命工作。1958年,汝瓷豆绿釉烧制成功,制成了仿汝瓷透雕大花盆、刻花盘等,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引起很大轰动。1959年朱树连离厂回原籍养老,1960年病逝。
        1966年,文革动乱爆发,瓷厂停工闹革命。由于派性斗争,加之异乡人受到的排斥,朱树连的次子朱成林、侄子朱狗吞等离厂回故里,长子朱富林和徒弟胡次会、闫全喜(神垕人)、胡春芳(郏县安良镇人)等10多人留在在厂里。朱树连亲自招收培养的汝州籍徒弟有蟒川镇的王儿子、陈尾巴等1多人,间接培养指导的汝瓷第一代学徒有郭遂、郭东方、宋福等6人。劳苦功高——苗绍华、朱树连等人,为汝窑的恢复和发展做了杰出贡献。
         师承其父、深得真传的朱富林留下来了,这个以汝窑手拉坯、施釉和烧成著名的工匠,在汝瓷厂整整干了40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为之钟情的汝瓷事业。  
        1931——1938年,朱富林随父在神垕钧窑厂做工;1938年8月——1978年3月,先后在临汝县复兴汝瓷厂、临汝县人民政府民生汝瓷厂、地方国营汝瓷一厂工作。1971年,临汝县汝瓷厂烧制的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所带产品被外商抢购一空,汝瓷声誉自此扬名海外。1972年汝瓷产品在广交会上受到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客商的青睐。汝瓷复兴,朱富林打心眼里笑了。
 
        二代传人朱富林
         1978年3月,朱富林光荣退休。厂领导对他的总结是:“朱富林师傅以厂为家,敬业实干,对汝瓷技术精益求精。他为人谦和,性情笃厚,精通汝窑生产、烧成工艺,尤其擅长手拉坯和施釉工艺,带徒弟数十人,为汝瓷事业大发展倾尽了心血……”
        万里长征有来人。朱富林退休了,长子朱金奇接班进厂工作。第三代汝瓷传人朱金奇从父亲手里接过圣火,在追梦汝窑的征程中开始了艰难的远行探索。
        三个月泥与火学徒生活的历练中,朱金奇做得很优秀,一向严厉的朱富林这才向儿子露出了笑脸。那天,退休还乡的父亲专程从郏县安良镇赶回厂里,朱金奇的舌尖至今还藏着那场满师酒的滋味,父亲嘱托的话犹在耳旁——
         “俗话说‘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瓷艺人是靠真本事吃饭的,人品和手艺都得像出窑的瓷器一样敲着叮当响,万不能坏了咱老朱家祖宗几代的金玉人品啊!”
         父亲说到这里端起酒盅,第一次破天荒把酒敬给了儿子,18岁的儿子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同席的师傅   说,接住喝了吧,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朱金奇这才颤巍巍地把酒灌进了肚里。
        “我说金奇呀,你们遇上了好光景,赶上了好世道,汝窑圆梦的大业就靠你们后生了!”父亲再次端起一杯酒,目光炯炯地盯着他。
        朱金奇浑身陡增力量,接过酒盅灌进肚里。父亲又倒了三杯酒继续说。
        “总理嘱托咱把汝窑恢复好,如今虽有起色,但差距还不小了。爹人虽然退休离厂了,可心还留在厂里,和汝瓷打一辈子交道有感情啊!我们碰杯,盼着汝瓷兴盛那一天……”
        三个人碰杯一饮而尽——在严和店汝瓷厂的窑炉旁。炉火映衬着朱金奇青春红润的脸庞,虽然不善言辞的朱金奇,自始至终一句话也没说,但他的心里波浪滚滚,一团汝窑的圣火在眼前燃烧,愈烧愈烈,照亮了他追梦的遥远征程!
          在瓷风神韵的濡润中成长
         瓷风悠长,耳濡目染——童年的朱金奇就和汝瓷结下不解之缘。
         “玉女祭窑”——严和店由来的又一个民间版本。玉女天青刚烈大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颗稚嫩的童心。那是盛夏的一个夜晚,外婆抱着三岁小金奇坐在蟒川河沿纳凉。小河汩汩奔流,金奇的小脚丫不安分的在水里搅动,水花溅在他和外婆身上。不远处的汝瓷厂里,几窑炉里炉火月汹汹。从一座开窑的窑炉内传来了瓷器开片的声音,“丁当、丁当”的天籁之音撞击着瓷乡一个童心。
         “外婆,讲汝窑龙床的故事吧!”
        “憨狗摸着一条路,龙床的故事都讲多遍了。今个儿外婆讲讲玉女祭窑的故事……”
        小金奇在瓷风神韵的濡润中慢慢成长起来。六岁那年的一天中午,他跟随母亲去瓷厂给父亲送饭。父亲正坐在转轮旁手拉坯,金奇双眼紧盯着,父亲的双手变着魔法,随着轮子的旋转,一只碗的雏形出现了。金奇贪婪的眼神吸引了父亲,父亲就放话让他学一把。金奇蹲下在父亲泥手的把握引领下,一双小手在转轮泥胎上游走,时紧时松,时收时放……
        此后,为父送饭的间隙、寒暑假期间,只要有机会,他总要缠着父亲手把手教几招。
        汝瓷厂养有4匹马,是厂里的主要动力,拉碾粉碎原料、在过滤式里拉耙粑泥、拉水车……五、六岁的金奇跟着姐姐一起割草,卖给厂里喂马换点零钱。一次,卖完草的金奇盯着揉泥的师傅不肯离去,无论姐姐如何说都劝不走,无奈姐姐就和师傅说好话让弟弟揉一把。金奇得手了,揉泥的姿势和动作蛮像样子,师傅拍着他的头说:“‘小大人’的做派,真像回事。教师窝里没笨汉,不愧是汝窑世家的后人啊!”
        朱金奇揉了几把泥,在姐姐的要挟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7岁那年,金奇一家迁回回郏县安良镇。金奇恋恋不舍地回到家乡,每遇星期天他都要哭闹着让姐姐带他回汝瓷厂,姐姐拗不过他,隔三差五带他去汝瓷厂看父亲。金奇对汝瓷工艺的各个程序都感到好奇,每次离开瓷厂不免要费父亲的一番口舌。
进入初、高中阶段,金奇去得最多的还是严和店汝瓷厂。星期天、暑、寒假几乎都是在瓷厂度过的。金奇腿勤手快,师傅、工人们都爱使唤他,他干活也不要报酬,唯一的要求就是趁父亲不在时,让师傅们帮他过一把“瓷艺瘾”。也是这样的缘故,他过早熟悉了汝瓷的烧制工艺经过的捡选、粉碎、制浆、成型、素烧、施釉和烧成等七道主要工序。
        1977年暑假,父亲在汝瓷厂给他找了个季节工的差事,让儿子跟着他学施釉。素烧后施釉,一般使用浸釉法。对某些原料边角凹凸部位要适当补水,釉用某些原料要经过一次预烧,以除去某些杂质和应力,便于加工,增加悬浮力。某些厚釉色泽(天蓝等)需二次施釉。金奇有基础,施釉的活儿很快就能胜任。好学上进的他偷偷的学制泥工艺。传统制泥,原料经过配制后,用石碾进一步推碾,然后直接进入耙泥池进行加水搅拌,泥料搅拌均匀后,飘在最上面的泥料流到下部多级池子(澄泥池)。澄泥池里的泥浆被挖出后经风自然风干水分后,封存起来陈腐备用。
        暑假结束的时候,父亲告诉他说,河南省二轻厅以汝瓷为主的三陶瓷(汝瓷、钧瓷、唐三彩)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展销。历时3个月,北京各界参观人士约50万人次,其中汝瓷最扎眼引人……听着父亲的述说,金奇眼睛都绿了!
        那一刻,父亲的述说再次点亮了朱金奇——一个瓷乡男子汉追梦汝窑的金色梦幻!
          筑梦漫漫汝瓷路
        机会总是垂青有抱负的追梦人。
        朱金奇在姊妹7个中排行第四,却是第一个男孩,因此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机。1978年底,当时只有18岁的朱金奇接了父亲的班,进入设在蟒川乡严和店村的临汝县汝瓷一厂,成为一名学徒工。
           三代传人朱金奇在拉坯
          在接班进入汝瓷厂的问题上,适龄的姐姐姐也有想法。父亲之所以选择金奇接班有他充分的理由,金奇自小对汝瓷的痴迷;他又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朱氏家族汝窑的第三代传人非他莫属。一生严谨求实的父亲尽管很疼爱他,在工作上却一点也不“怜惜”他,送给他一句硬梆梆的话:“三个月后干不好,让你三姐来接班”。
        父亲的这句话让他倍感压力,也使他暗下决心要干出个模样。那时候,汝瓷烧造技艺还没研发出来,厂里在全力以赴恢复汝瓷生产技艺的同时,还生产瓷碗、面盆、瓦罐、瓦缸等普通的民用陶瓷用品。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的朱金奇勤学苦练,加之他过去汝瓷厂干“小工”的经历,很快就干得得心应手。别人在大黄碗上施釉,需要施两遍,他一遍都成了。3个月后终于顺顺当当接了父亲的班,半年后就转正了。
        转正的朱金奇深得师傅们的器重和同行们的赞许。施釉实行计件工资,他的工作最高,入场早是老工人也不及他工资高。一次,一个嫉妒他的老工人打小报告,说他不修素坯瑕疵,施釉不均……质检组验收时,对一个人抵两个人干活的金奇就格外关注。一件件仔细审查金奇施釉的产品,结果质量上乘。每一件产品施釉均匀,一点点的瑕疵处都被金奇用砂布打磨光滑。这件事后,金奇的声誉更高了。
         1979年8月16日,临汝县汝瓷二厂汝瓷试验组组长郭遂,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的接见,在汝瓷故乡引起很大反响。金奇歇班回到家里,激动地向父亲讲述郭遂大师的事迹,央求父亲带他拜会汝瓷大师。
朱金奇的父亲朱富林和郭遂是师弟关系,二人脾气相投。父亲经不得儿子的央求,就领他去了一趟汝瓷二厂。
         为了扩大汝瓷的生产规模。1973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拨款41万元,后来又追加了90万元,在临汝县城西北赵庄村对面临登公路西侧征地100亩,筹建临汝县汝瓷二厂,并从原临汝县汝瓷厂抽调70余名干部工人,开始进行汝瓷专业研究与生产。至此,原临汝县汝瓷厂更名为汝瓷一厂。郭遂就是此时从  严和店汝瓷厂调来的。郭遂被业界人们誉为“恢复汝瓷第一人”。 师伯郭遂的献身汝窑的精神是金奇日后研制开发汝窑的巨大动力。
          也就是在金奇这次拜会汝瓷泰斗郭遂师伯的言谈中,金奇对汝窑茶杯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他日后开发研制汝瓷茶具埋下了伏笔。
         师伯说,由于汝瓷厂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面对大量的外贸订单往往不易按期完成,最典型的是日本客商的一笔500件汝瓷凤头龙柄壶将要到期,在烧成装箱后,按照正常的交货运输办法已经无法按期交货,为了保证信誉,国家外贸不惜重金用飞机运送到日本。因此,改善汝窑生产条件,扩大汝瓷生产规模很重要。
       1983年3月,临汝县汝瓷二厂更名为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同年6月,因工作需要,朱金奇和汝瓷二厂的朱文立对调。朱金奇调入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先后从事施釉、仓管、销售和豆绿釉、月白釉、天青釉研制工作。
       1985年,朱金奇的妻子雷彩棉进了汝瓷研究实验组,和孟玉松、王一沙、张天庆、耿章才等一起从事汝瓷天青釉等研制工作。1993年4月,汝州市美术汝瓷厂扩大组建成万兴企业集团公司。朱金奇又被组织重用,身担制衣公司、玩具公司、塑胶棉公司、光导花公司四个公司的经理。1996年,地方国有企业改制,朱金奇并没有因下岗而忧伤,心里反倒升起了一份坦然:这下我可有时间专门从事汝窑生产开发研究了。
通往汝瓷研究的路遥远而艰辛。一家人的生活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搞汝瓷研究开发更需要钱。朱金奇先后包工程修路、绿化、经营饮食生意等,赚些钱除了补贴家用外,这些钱都花在了汝瓷的研究开发上了。

              追梦路上彪新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007年新春,在汝州市西环路,朱金奇的“金冠汝瓷”的门店挂起了招牌。租用别人的厂房开办起了属于自己的金冠汝瓷厂。
        朱金奇打出金冠汝瓷招牌的同时,就明确了创造创新的路子。坚持传统产品仿烧的同时,确立了以汝窑茶具为突破口的方向。下龙泉、福州,奔济南、宜兴,朱金奇以坚韧的毅力学习茶具工生产艺。外地茶具生产厂家封锁技术,他好话说一箩筐,不让进入学习。一次,几经努力他通过北京的朋友李俊强打电话牵线,东道汝窑才让他进去看看,但就是不让他进入生产区域。他在这里呆了几天,朋友再打电话,还是不让进生产区域。金奇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家乡,一头扎进车间继续实验。产品生产出来了,笨拙粗糙,且还滴水。济南客商取走了样品,再也没有了回音。
        办厂初期资金困难,一个朋友入股一万元,结果一年多没有生产出像样的产品。朋友在关键时候要求退股,金奇只好依了他。困难难不倒汝窑汉。泥里求财、火中求艺的朱金奇再次到宜兴去了。这一次,他发誓不掌握技术不回还!
         这一次金奇进入一家私营小厂,以打工的身份。他的实干、厚道、精干深深打动了老板。其实,老板也是个精明人,他一到来老板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只是观察他一段再说。没想到这个北方汉子干活不惜力气,让干啥就干啥,从不提要求。老板认定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才让他进模具车间。这是最关的技术,金奇认真学、认真干。半月后的一天,老板挑明了话题,金奇这才如实说了。老板被他的执着精神感动,就毫不保留地把技术要义交给了他,不但手把手叫他过刀的手艺、修坯的绝技,而且还答应从宜兴他的厂里为他提供石膏模具。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战胜了一次次的磨难,质量上等的汝窑茶具出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汝瓷茶具的问世受到了市场的青睐。2010年底,一致力于汝瓷产品大众化消费探索的朱金奇,接到了南京一名客商的大订单。整整3400套汝瓷茶具,这是他第一次接到的最大的订单。
         朱金奇的成功探索,为汝窑使用瓷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其他兄弟厂家竞相学习,把汝窑茶具生产推向了高峰,极大地提高了汝瓷经济效益。在大众蜂拥而上汝窑茶具的时候,朱金奇已把目光投向了高远的蓝天,确定了汝瓷餐具的生产计划。
         “宋瓷青器汝窑先,玛瑙为釉古相传。”从古诗中得到启发的朱金奇,在汝瓷餐具生产时,原料不仅全部使用汝州境内纯天然的矿石,而且加入玛瑙,让餐具细腻滑润,还有保鲜的功能。河南省陶玻协会王爱纯会长家里原来用的是意大利产的餐具,后来改用金冠汝瓷餐具,她说:“金冠汝窑餐具翡翠一般诱人……”
       “汝窑餐具好,金冠汝窑造”金冠汝瓷厂生产的汝瓷餐具再次叫响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被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定为指定产品。从“茶具开发第一人”到“餐具开发第一人”,朱金奇引领使用汝瓷的新风尚。他的茶具、餐具畅销北京、上海、郑州、济南、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汝窑餐具进入了高档酒店餐馆,为汝瓷争得了荣誉。
       创新跋涉者永远不会停止奋进的步履。朱金奇在餐具开发的同时,已经孕育出了生活品艺术化、艺术品实用化的下部发展谋略。2013年8月,汝瓷酒具、容器等试用器皿出炉,再次引起轰动,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目前已开发出10余个酒容器品种。一款名为“福禄坛”的汝瓷酒容器,融汝瓷技艺与实用器皿为一体,器皿上的人物线条古朴流畅,神态活灵活现。这个汝瓷容器,可以盛6公斤白酒,酒盖包上红布后盖上,不仅可以保持白酒的酒精度不下降,同时汝瓷还可以降解酒里面的有害成分,同时汝瓷本身又有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可谓是一举三得。
         “合因点笔意为静 ,便不簪花鼻亦香”一只汝瓷酒瓶是实用品,朱金奇力图把它做得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那天青色的酒瓶或纯净莹润,或釉面雕花刻草,艺术成分植入其中。酒香瓶自来,看了瓶想品酒香,喝了酒想收藏酒瓶。酒瓶本身是器皿,又是一件插花的工艺品。
         圣火传递
         万里追梦有来人。出生于汝瓷世家的朱金奇,把汝窑圣火传递给了儿子、儿媳。翻阅朱氏汝窑传承谱系,只见上面写道:“汝窑为魁,艺冠群芳。匠心汝瓷,代有师传,薪火赓续。金冠汝窑,四代追梦,百年传承,盛世圆梦,炉火纯青……”
          第四代传人朱亚攀在修坯
         是的,追梦汝窑的路上,不管是仿烧传统器型,还是研发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创新产品,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至为重要。从金冠汝窑创始,他的两个儿子亚攀、亚辉、儿媳邢亚飞、李霜梅已经与他一起走在了技术创新的大路上。尤其是大儿子如今已是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研修班优秀学员,成为中国非遗新生代的优秀代表。
        秉承传统,旨在创新。朱金奇在追梦汝窑的路上,更看重的是汝窑传统技艺的传承。只有这些经典的汝窑民间绝艺代代传递,汝窑产品的创新才有渊源,才有活力。
        朱金奇把手拉坯等绝活手把手交给儿子们,如同当年父亲交他一样,专著、宁静、庄严、神圣。
        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极高。
       “心在手先,眼到手行,心手并用,方见其能。转盘飞转,泥团上承。双手用力,形成中心,器从手出,奥妙无穷……”朱金奇边说边示范。
       “玄妙的手拉坯使汝瓷作品千件千面,绝不雷同。
        尤其是传统汝瓷仿古器型,非手拉坯不能得其神韵啊!”朱金奇说的动情,儿子学得认真。
        一枕天青梦,四代汝窑情。追梦汝窑的路上,朱金奇和他的后人们注定要要演绎更加传奇精彩的人生,金冠汝瓷也必将戴上更加金贵耀眼的桂冠!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07044号  技术支持:摩天设计

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