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美学思想均以真善为基础,以品德为标准,强调遵守社会规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读图时代让我们对图片难辨真伪,且少数摄影人的行为与手段也不为人称道。因此,摄影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技能水平,不忘初心,潜心耕耘,才能顺应时代,服务大众。 我国美学以孔子为发端,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礼乐系统,以“仁”与“礼”为基础,“仁”就是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就是行为规范,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孟子的美学思想是孔子美学的传承和延续,以人格美为其美学理论的中心,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所谓美即充实,充实即人的仁义礼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完美统一;所谓大,是指人内在充实、修养极高并富有感召力,可光照四方,为人楷模。老子论美,真善美包含在道中,符合“道”就是真善美,违背“道”就是假恶丑。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他创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培根对于美的表述,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美学精神一脉相承,他的美学观点:“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只有优雅的动作之美才是美之精华”。他还论述了美与品德的关系,一种虽有外志美而无才德,即“容颜可观而无大志”;另一种是即有美貌又有才德,如奥古斯大帝、波斯王伊斯迈尔等。强调人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柏拉图的美学观点,美的东西也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 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的美学主张,“境非独谓景物也”,写真景物者,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并将“景”和“情”阐述为“自然和理想的关系”、“入和出的关系”、“渐悟和顿悟的关系”。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成大事者必经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中西方古代及近代美学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可以看出美不仅关注外形,更注重内在,真与善才是美,符合道德规范才是美。因此,对于每一个摄影人来说,既是美的创作者,也是美的践行者。应该多学习专业摄影基础知识,拍出满意的作品,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再就是要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摄影的传承与创新,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庸俗思想,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摄影人。 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前作为奢侈品的照相机,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今的读图时代,数码相机和手机成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与载体,人人都是自媒体,但基础理论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一,造成图片质量粗糙、构图欠缺、主题不明等。尽管艺术讲究“法有法,法无定法”,但没有美学基础就创作不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因此,作为摄影大众,多学习美学知识及摄影基础知识,熟练运用构图和色彩技巧,不仅能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其次是宣传真善美,遵守职业操守。印尼摄影师为博人眼球而摆拍了《打伞青蛙》,曝光后得到众人唾骂,损害了摄影人的声誉与形象。近几年,为出奇出彩而虐待小动物的照片不断见诸报端,给摄影界造成了不良影响。 《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倡议下应运而生,将对野生鸟类摄影活动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不仅仅如此,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摄影行为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跑到演出舞台上拍照,全然不顾他人感受,这些行为违背了美学思想,也令同行为之感到可耻。 最后不要急功近利,要坚守正道。摄影本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切勿成为某些人重利忘义而不择手段的途径。从“周老虎”到“刘羚羊”,再到“张鸽子”,照片造假丑闻频出,屡禁不止,折射出摄影界的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心态。古人尚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后人更不应该为一己私利或沽名钓誉而煞费心机与铤而走险。作为摄影人要耐得住寂寞,潜心耕耘,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和毅力,才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并获得累累硕果。 面对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摄影人应该始终做到自律和慎独,创作之时不仅要考虑状貌之美与颜色之美,同时也要反思和自纠自己的优雅动作之美,切勿利欲熏心、损人利己,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摄影人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张文勋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88年。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孙德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 《培根说文集》,培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