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林先生祖籍河南中牟县小胡庄。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赫赫有名的“西大”,多年担任宝鸡市电台台长、总编辑,退休后先在《西北信息报》任站长10余岁,七旬后又任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勤勉做事,厚道做人,著述颇丰。如今八十有一,却又文思泉涌,短短数年“井喷”般向社会奉献了《故乡的刺枚花》《那一抹霓虹》《寨里村往事》《寨里村记忆》等量丰质高的著作,往往是旧作未品完,新著又至案头。
他的大作几乎全是以“故乡”为“地理”背景创作的,构成了他波澜壮阔、特色鲜明、深邃、老道、成熟的“胡氏风格”的“寨里村”文学地理。这些作品,政治家可以拿来“资政”,文学家从中“吸取营养”,民俗学家从中“考察民俗”,后辈从中汲取“精神食粮”。部部美玉,篇篇玑珠,令人爱难释手,从中可感、可悟、可思、可学、可钦、可敬的东西实在太多,挂一露万,从中“探宝”,说说胡先生作品“娴熟的文学地理”。 文学地理,简单地说就是文学的“地域性”,但却不仅仅包括地域。古人“诗三百”就有较好的表达,可惜国人却长时忘却。在只有“时代性”维度的年代,派生了“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等概念,使人们对基本东西缺失,“地理环境”“地域性”等概念成了敏感词汇,谁要敢提这些东西,就有可能被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帽子,以至优秀的东西长期匮乏。改革开放后,许多专家提出,但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早醒的、早起的、在独有“文学地理”开掘的作家,如“高密”的莫言,“商州”的贾平凹,“白鹿塬”上的陈忠实等,却都在自己独有的“文学地理”开掘出了文学的高原与高峰。可进入新时代网络文学风起云涌后,又将这一传统的回归粉碎,许多文人也是“风向哪里吹我向哪里跑”,失却了提升、提高自己的路径。 胡云林先生却深谙其道,在自己“文学地理”的“一亩三分地”里辛苦耕耘,“闷声著妙文”,沙中淘真金,一下摘取了“刺枚花”“虹霓”,淘到了“往事”“记忆”等大块头金元宝,取得公认的文学创作成果。 文学地理,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性地理”,是作家主体的情境与所表现的物境的有机统一。是作家经过心灵化的作品中具体风景或说“景观”、社会生活图景的真实体现,“文学地理”不等于文学中的“环境描写、背景描写”,它一般包括两种类别:一种即“实际地理”,就是作家个人档案中的实际故乡,一种是“想象地理”,即作家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给故乡赋予的、唯美的、个人烙印的“文学故乡”,而在具体作品中这两种“地理”往往是浑融一体的,共同构成作品的审美境界、审美意象、形象世界。 纵观古今中外伟大作家,大多都会在文学创作中建构一个“文学故乡”,这个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并不完全对位,它来源于真实的地理环境,却又存活于“虚构的文学环境”,它比现实的故乡“更丰饶、更真实、更具生命力”,它成为作家奇幻绚丽的文学世界和丰富动人的精神原乡。一个作家的文学地理越成熟,越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学地标。胡云林先生的“真实地理”为河南省中牟县小胡庄村,而“文学地理”却为中华国胡省胡县一个非常美好、非常令人向往的“寨里村”。寨里村,是作家文学意义上的村子,绝不等于实际故乡“小胡庄村”,也许他有陕西的东岭,山西的杏花村,广东的深圳等。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虚幻的,却又真实的;自然的,却又哲学的;有共性的,却也是特色的,非常鲜明的“文学村子”。于是,他把自己八十多年人生爱恨情仇全倾注到这一文学载体,才创作出了众多的著作。 “文学地理”,说穿了是作家浓厚的文学、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诸多综合素质修养的具体表现。非一朝一夕所为。胡云林先生积一个世纪的文学积淀,厚积薄发,才有了这一丰厚的精神矿产。 从“文学地理”角度考量一个成熟作家的著作,就会发现最扎心的东西就是“接地气”,就是地理与人文的耦合,从而通往更为豁达高远的“会通”之境,“不仅使文学、文化研究增加新的材料,拓展新的视野,而且注入了新的智慧,展开了新的哲学境界。”为什么我们读许多作品,总感觉“欠点火候”,“欠”什么,说不好,但“欠”点“接地气”“欠”点“文学地理”怕是必须的了。如,近年民俗文学勃起,写者云集,但读之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主要怕就是失却“文学地理”的缘故。我以为,学习文学创作,建立自己的“文学地理”,当是“一切有志文学的朋友们的当家重头戏之一”,“文学地理是每一个有想作为的写作者深度开发的重要视野和方法”。或许话说大了,但只是一点感悟。 诺奖得主、美国意识流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曾说:“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胡云林先生正因为构建起了完美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文学地理”,他才能文思泉涌,他说“不写了”“不写了”“这回彻底不写了”,可不久却又有一部大部头著作出版,因为,他有独特的“文学地理”,正如农民有片肥沃如膏腴的庄稼地,只要春来撒把种,秋来便有硕果累累的庄稼等着收割,不丰收不由人也。这便是他“成功”的秘密吗? 读胡云林先生的作品,才知道什么是“老僧只说家常话”,什么是“炉火纯青”,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还可感悟,文学的大树在哪里根植,收获的刀刃在哪里坎割……不信,你也来读读?祝胡老师健康长寿,新作不断。(吴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