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华 乐耕 2014年以来,应党中央号召,全国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各地帮扶干部在第一线各显才智,新举措层出不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夏邑县会亭镇莲花台村扶贫工作队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扶贫先扶志,治贫兼治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帮扶道路。 莲花台村地理偏僻,近两千人,其中贫困人口占到226户,584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属于省级贫困村。按照工作安排,市国税局、夏邑县司法局组成联合工作队,合力帮扶。 几年来,工作队通过积极协调,村里新建了村室、学校、卫生室,主干道全部修成了水泥路,装上路灯,通上了自来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村民收入明显提高,莲花台村在2015年已经整体脱贫,基本完成了攻坚任务。 然而,外部助力不是万能的,个别村民依然内心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热心公益的人少,互帮互助观念淡薄,为了解决长久发展大计,工作队进行了长期思考与探索。 司法局帮扶队员王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喜欢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擅长写作,他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本村莲花台庙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与明朝阁老沈鲤、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有过亲密接触,兵灾、水患, 朝代更迭,在庙里留下了清晰印痕。 王辉因而忽有所悟,这些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文化,应该成为村民们的骄傲与自豪。于是,他连夜查找资料,多方调查了解,写出了一篇《沧桑离奇莲花台》,内容三千多字,发到了今日头条,阅读量达十万多人。村民将文章在朋友圈互相转发,引起了强烈热议和巨大轰动,大家为之一振。 村民称赞,领导鼓励,王辉的的积极性更高了,如此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出三十多篇,近三万字,形成了一个系列,总体命名为《扶贫村的故事》。 系列文章反映了从清末到解放初期莲花台村的历史面貌,鲜活的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首选话题。先辈们为追求正义和美好生活,历经苦难积极抗争,两相比较,更加突显如今的生活美好,党中央的扶贫决策英明,在大家心理上产生了共鸣。 工作队迅速抓住契机,在村民中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号召村民交纳孝善基金,尊老爱老;评选美丽庭院、脱贫星级户,乡风民俗大为改观,脱贫致富信心大增。 莲花台村有很多人长期在外务工,扶贫政策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习主席寄语农村工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扶贫村的故事》让他们理解了“乡愁”的内涵,纷纷要求为家乡做贡献。村民孙怀明听说村里新建了小学,缺少活动设施,主动联系学校捐,资两万多元安装了滑梯;村里修建道路,刘大帅多次捐资,为绿化环境,捐资两万多元,购买了百余棵女贞、黄杨、松柏等苗木。 善行义举一旦有人带了头,大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很多先期致富的村民争相为公益事业捐款,在家的人们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卫生治理,制止封建迷信,真善美得到弘扬,各种正能量如春潮涌动。工作队再一次适时而动,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设立善行义举榜,介绍他们的事迹,大力宣传“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要弘扬”,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贫困户孙思起会唱坠子书,听说县里要举行农民文艺汇演,主动要求报名参加,而且非要自编新戏,演唱村里的扶贫新变化,工作队为之感动,帮他撰写了唱词《贫困村里的新风尚》,孙思起说:“我参加演出不是为获奖,我要代表俺村群众,唱出感谢党恩,感激工作队的心里话。” 今天的莲花台村,在工作队帮助下,组建了三个火机厂,两个板厂,一个酒厂、建筑队,吸纳了数百人转移就业,其中大多是贫困人口,绝大多数贫困户因此稳定脱贫。很多信教人员主动撕掉了家中张贴的十字架,挂上了习主席画像,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上帝不能带给他什么,只有党的政策好,才能有美好生活。 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正像孙思起在坠子书中唱的那样:“如今俺家真是好,处处流行新时尚,不愁吃来不愁穿,住房、饮水、医疗、教育样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