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王澄溪老师编著的女书字帖,我仿佛屹立于一个奇妙的文字王国,眼前那一个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字符号,那一排排、一竖竖整齐罗列的文字像秋风中摇曳的柳枝,又像一只只南飞的大雁,有的看起来好像竹叶,有的看起来像雪花飞舞,有的像枝头鸟儿在欢唱,有的犹如水中游泳的鱼,有的像破土而生的嫩芽,有的如三人在走路,有的似镰刀,有的似斧头,有的好似人耳,有的好似口哨,有的像花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像麦浪翻滚,有的像河流弯曲,置身其中,让人流连忘返,心生爱慕。 王澄溪老师在女书的基础上又创新出女书书法的十种书体,她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书法技巧,塑造出柳叶撇、竹叶撇、梅豆撇、兰叶撇、夹叶撇、花环、墨珠等笔法,侧重于女书形体美,经过二十多年潜心研习,总结出了以下十种书体:1,楷书式;2,刀笔式,3,直头式,4,斜头式,5,重头式,6,回头式,7,长头式,8,减笔式,9,扁方式,10,行书式。这十种书体构成了王澄溪女书书法体系。王澄溪老师善于创新,她用女书书法书写了一百首七言诗句,在这百首诗句中,充分体现了女书书法的神奇奥妙,展现给读者古老文字的无穷魅力。手捧澄溪女书书法,我仿佛看到了王澄溪老人俯案查找资料的身影,看《澄溪女书常用字表》我仿佛看到了王澄溪老人笔耕墨海,不辍劳作的倦容,看《女书文字图案集锦》我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找不到门在哪里,看《女书花布图案设计》,我像又逛了一次全国最大的轻纺城,看《漫淡女书艺人体系的创立》我不得不佩服自古巾帼不让须眉,看《拯救濒临失传的中华瑰宝---中国女书》我不得不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心生赞叹,我不得不对已逝去的王澄溪老人肃然起敬。一个拿女书当生命去珍爱的人在当今社会,除了王澄溪,还有谁呢? 爱母亲就要把女书书法传承下去 王小溪,一个有着极强孝心的女子,姐妹三人中她是唯一一个继承母亲遗志的人,她是一名的长城幼儿园优秀的人民幼师,她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她的父母都是军人,她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二十多年前随转业地方的父母来到河南郑州,她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生活,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成熟,王小溪初次接触女书是在1991年初,母亲接到了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送来的《江永女书之谜》,从此,母亲开始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投入女书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中,王小溪从接到母亲电话的那刻起,她的生活从此与女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3年母亲申请成立郑州市女书馆到2006年河南省澄溪女书艺术中心挂牌成立,王小溪亲眼目睹了母亲在女书研究、交流、传播、创新的全过程,在她的脑海中郑州大学外国留学生前来找母亲求教的画面还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她依然记得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拜访母亲的人们熟悉的面孔,她忘不了母亲不厌其烦地对来者耐心而又热情的讲解。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谈及母亲在世的情节,王小溪面对记者的采访,几度哽咽,泪水溢满她的双眸。 母亲为女书书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母亲走了,走的那么匆忙,母亲的离去让毫无思想准备的王小溪及其家人措手不及,她悲痛之余,她终日除了以泪洗面,郁郁寡言,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在一次文联展览活动中,王小溪的状态被一个前去观看展览的老太太看到,当她得知王小溪是为母亲的离世难过时,批评了王小溪:“姑娘,你这样做不是孝顺,你的母亲知道了在天堂也会不安,她会牵挂你,如果你真孝顺,你就振作起来,把你母亲未完成的遗愿实现了。”老太太的一句话一下子让失落中的王小溪从悲伤中拉了出来。 说起母亲去世那段日子里,她脑海中全是母亲投身女书创作的画面,她脑海里出现的镜头不是母亲在查找资料,就是母亲在翻译诗文,不是母亲在整理字表,就是母亲在为学生讲解女书的起源和发展史,她忘不了母亲不顾年适已高前往北京、湖南江永等地参加女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积极踊跃,她忘不了母亲为了查找一个标点符号寝食不安的情形,她忘不了母亲离去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女书爱好者前来悼念的情景,她忘不了母亲投身女书创作的专注,她忘不了母亲对女书的痴迷神态,她跟随母亲,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除了女书还是女书,女书像母亲的一个孩子,又像母亲生命中的一个伴侣,她深深地根植于母亲的身体里、溶入她的血液里,她依附于母亲的细胞里,让人难以割舍。她全心地爱着女书,无怨无悔。 为了继承母亲未完成的遗志,王小溪夜以继日、沤心沥血奋斗在女书书法的创作和创新上,她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整理了母亲的手稿,编辑出了一部厚达566个页码的《中国女书书法大字典》通过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她想以此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在此书的后记中,王小溪发自肺腑的心灵道白:2009年9月母亲走了,她把自己生命的句号也画在“女书书法展览”的路上……母亲走了,离开了她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的女书书法事业,离开了爱她和她爱的女儿们,静静地走了。母亲走远了,我站在她离去的地方久久不愿离开,每天徘徊在自己的心里、梦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洒满了所有的日子……母亲走了,留下了她热爱的事业,留下了她未完成的心愿,沉沉地、沉沉地压在我的心里,落在我的肩上,为了整理母亲生前还未来得及付梓出版的书稿,为了完成母亲未竟的事业,我“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如今已56岁,退休在家的王小溪老师毅然担起了女书的研究与创作,她在母亲原有的基础上对女书书法加以创新,她担任女书馆长以来,会员已增至400人,目前会员已遍及全国各地。她把女书书法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她把女书书法绣在富有中国传统神韵的旗袍上,当她手捧绣有中国女书“花好月圆”字样的薯红色旗袍展示在笔者面前时,让人为之一振,这大致是我见到的最为别致,最有民族文化气息的一件旗袍了,穿上它是何等的神气与自豪啊! 采访中王小溪老师拿出近来创作的一些作品,有全国各地女书会员投稿的,也有自己创作的,聊天中得知她这段时间正在筹备一场大型展览, 作品形式是女书书法与古代文人美女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的绘画书写风格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绝伦。王小溪告诉记者:一幅好的作品,不仅布局要合理,在选纸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纸的质地,颜色、柔韧程度直接影响着画的视觉效果,女书书法讲究一个润字,选择女书书法配中国国画,用工笔的手法绘制对作者的基本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尤其是画人物画,神韵最重要,一笔画不好,整副画就功归于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