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担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展等全国书展的评委。 其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精品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国际书法展等。书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黄河碑林、西安书法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被收入《中国当代墨宝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集》、《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等。 曾获河南省书法最高奖《龙门奖》金奖(1993年)。曾出访新加坡、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多次出访日本并讲学、举办书法作品展,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08年《中国书画年度人物》,被《书法报》、《书法》、杂志评为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被当代书法网、中国书法研究院评为2010年《中国书法十大人物》,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荣誉奖},及{贡献奖}》。被海外华文传媒组织、香港文汇报评为《光耀香江》香港回归十五周年大型评选活动《杰出人物奖》。 在报社做《艺术人生》访谈栏目以来,久闻省书协主席宋华平的大名,也时常在一些省内外大展中见到他忙碌的身影,相关宋华平先生的报道、电视、报刊、网络、杂志上比比皆是,在做第二册《中原名人访谈录》的时候,受一个媒介友人力荐,得知宋华平主席刚参加完全国第十一届国展评委归来,我慕名前往位于郑东新区宋华平先生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中原书坛赫赫有名的宋华平先生,第一次面对面采访他,没有寒喧、没有陌生、有的是亲切和随和,他见到记者来访,未语先笑,微笑着热情地招呼来者在宴客厅茶台就坐,采访在斟茶倒水的进行中拉开了序幕…… 坐在气质儒雅、神态怡然的省书协主席面前,置身环境清幽、散发着缕缕墨香的书画工作室内,让人忘却了夏季的炎热,不由神清气爽。一杯铁观音入口,茶水的甘甜浸润着燥热的心扉。聆听他讲述从艺之初,如小学生听老师讲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执着追求 青春无悔 宋华平自幼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书香世家,他的母亲和 姥姥都是县妇幼保健医院的妇科医生,宋母从小对子女要求甚严,在那个极左思潮的年代里,宋华平父亲一直是受批判的对象,谨小慎微的母亲怕年幼的儿子出去会招惹事端,就要求宋华平不准出去跟社会上一些闲散人接触,听话的宋华平只好呆在家里,他把这些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复课后,成绩优异的他却被拒之高中校门外。1971年16岁的宋华平响应国家号召,随着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在下乡的这批知青中,宋华平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他被分配到确山县的一个农场。因为他能写会画又勤奋好学,深得农场领导赏识,半年的农场大田劳动后,他就被慧眼识珠的农场领导抽到厂部工作了。5年的农场生活,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领导写材料,写批林批孔的大字报、画漫画,办板报。当时有个规定,知识青年下农场三年后可经过农工、知青推荐上大学。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眼看着身边的知青一个个都上了大学,宋华平也想走出农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像他这样的条件要想顺利走进一所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标有限,名额紧张,在那个年代,就算表现再好,没有重点推荐,照样走不出农场,虽经三次推荐,但最终都因家庭出身而落空。 1975年洪水泛滥,驻马店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农场最后一次推荐上学的机会来了,不是大学,是中专,专业不是美术是体育,而宋华平的特长是书画,跟体育也不沾边,但渴望学习的他当时就狠下心,不管哪个学校,只要能上学,他就要走出去。 ( 采访中,从他的讲述中,能感受到在特殊的年代里一个知识青年求知的迫切,采访中,从他神采飞扬的神情中,能捕捉到他青春岁月奋斗的影踪,从他的沉思中,感悟到一个文人墨客追梦旅途中的苦辣酸甜,从他欣慰的笑容中,我读懂了一个有思想的书坛引路人奉献艺术事业的心声。) 脚踏实地 迈进艺术殿堂 几经周折,宋华平顺利被农场领导推荐到了驻马店汝南师范学校。半个月后,赶上全校各班出板报,评比结果,体育班的板报比美术班的板报办的还要好。自此后,大家都知道体育班有个才子叫宋华平。私下里就有老师建议他调班了。他抱着试试的态度去找汝师的陈校长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三天后,他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他如愿学习到喜爱的专业。这两年的时间是宋华平最珍惜的两年,也是他人生打基础的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