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岳国庆  鹿邑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包办婚姻回潮与被高房价吞噬的青年

来源:新豫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1-26
摘要:《中国式相亲》是一档相当奇特的节目,它创造了足够多的话题,也激起媒体持续跟进的兴趣。第一期一位嘻哈风格的天津小伙,看上40岁的姐姐,直接被妈妈给否决了,而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默默承受下来,坐在旁边,甚至还流下眼泪。第二期节目,策划的痕迹更重

      《中国式相亲》是一档相当奇特的节目,它创造了足够多的话题,也激起媒体持续跟进的兴趣。第一期一位嘻哈风格的天津小伙,看上40岁的姐姐,直接被妈妈给否决了,而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默默承受下来,坐在旁边,甚至还流下眼泪。第二期节目,策划的痕迹更重,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父母所扮演的权威角色。甚至有父母当场许诺,娶了自己女儿的话,会有婚房。

      不管是第一期的选儿媳还是第二期的选女婿,嘉宾的父母都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这个节目引起舆论批评的焦点,就在于在整个节目中,是父母在决定子女的婚姻。或许为了冲淡人们对此的反弹,在1月14日播出的第3期节目,特意找来了一个外国家庭。父母包办婚姻,在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就已经成为众矢之的。100年来,无数的文艺作品,都在赞美自由的爱情,而到了2017年,人们却观看了一场父母包办婚姻的好戏,现场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似乎都陶醉在这种场景之中,怎不让人感到惊诧。

      这个节目引起的激烈的讨论,说明节目组对这种包办婚姻的场景设计,其实正好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现实。10年前(2006),刘若英主演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同样引起广泛讨论,这部电视剧聚焦的“新时代”,是自由恋爱结婚在大都市中遭受的折磨,家庭优越的女主角,与靠打拼在城市站稳脚跟的男主角,双方因为成长背景不同而引发了种种矛盾。

      那时,公众聚焦的其实是城乡矛盾在婚姻中的反映,也就是所谓“凤凰男”的处境。而到了2016年,先前几家卫视推出的几档相亲节目,使出浑身解数,都很难引起公众关注了,直到这种“包办婚姻”式的相亲,才触摸到时代的灵魂。

      这10年,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就是城市房价的变化。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房价翻了数倍。10年前,一个名校毕业的男孩,可以靠自己的打拼,在大城市打拼买到房子,而今天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所谓凤凰男,通常具备的就是这种自力更生的骄傲,靠自己力量在城市站稳脚跟,也是为自己赢得浪漫的底气,他们泡上城市姑娘,也就觉得心安理得。

      今天,凤凰男已经变成落汤鸡。前两天在郑州,一位“郑漂”把包忘在了公交车上,里面一个记事本,完整地记录了他一年的账单。一年总收入92000元,而到了年终,只结余15400元。每个月的花销记得清清楚楚,房租、生活费,朋友结婚礼金,父母生病,到女朋友家送礼,这些开销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记事本的扉页上,写着“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李开复先生散布的成功学,但是用在一个普通青年身上,却只有讽刺与沉重。

       在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每个月8千块工资不算低了,但是即便自己做到最好,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买房。郑州尚且如此,在北上深这样的地方,年轻人的处境就更可想而知了,过去那种凤凰男,已被高房价绞杀,再也难飞起来了。

       过去10年,中国经济社会运转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城市化。城市扩建,大城市在疯狂地汲取小城市的资源。一个普通地级市家庭,条件好的话,会想办法在省城买房,而县城的家庭,则会使劲向地级市流动。居于食物链最顶端的,当然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他们面向全国挑选自己未来的市民。即便是省会城市的高房价,已经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望而却步,但是,每一个省会城市的房子,都能卖得出去,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家庭资产流动。

       我周围的很多青年,就是靠家庭的力量买到了房子。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有一天突然接到父母电话,父母已经在成都为他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大户型,在地级市生活的父母,已经没有能力一次性付款,他们以孩子的名义,办了贷款。每个月还贷的数目,已经超过了他的工资收入,但是,这位年轻人却并不担心,因为还贷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父母也会参与进来。

         如果这位年轻人选择伴侣,父母拥有一定话语权,又有什么奇怪呢?他们出钱买了房子,一个姑娘要通过婚姻的形式入住他们的房子,他们为什么不能发表意见呢?

       90后们如果以1990年出生计算的的话,26岁正是适婚年龄,大学毕业4年,大多数都不可能靠自己的收入在省会城市买房。他们的父母,大多在50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50岁上下的城市人,如果能力还可以的话,他们经历了福利分房,又经历了房地产市场的初级阶段,已经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受益者,他们有能力为孩子买上一套房子,甚至有能力帮孩子创业。

       《中国式相亲》中的那些男嘉宾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自信爆棚,指手画脚,甚至现场测量女嘉宾的手温(手脚冰凉不利于生孩子)。第二期中,一对上海父母,在为女儿争取的时候,直接说出“我们已准备好了婚房”这样的豪言。在面对一个创业的男嘉宾时,两个女孩的父亲都表示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可以帮到他。“帮”和“干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说话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包办婚姻回潮的背后,是这些年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变化。2006年,有人将英国小说《自杀俱乐部》翻译过来,并推荐到豆瓣上,书中“父母皆祸害”的看法成为流行词,在豆瓣上,一度发展成有10万人参加的讨论小组。而在QQ空间和各种论坛中,也有很多相关的讨论。大多数参与讨论的青年,都是80后,他们和父母关系普遍紧张。

      在匿名的条件下,大家大倒苦水,父母的各种丑陋、缺点和错误,都被展现了出来。这反映出当时正在走向独立的80后,对父母权力的反叛。10年过去,到了90后这里,由于大都市房价暴涨,他们独立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相对80后而言,90后们与父母的关系大为改善。

       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与父母疏远的进程。现代社会的核心,在于契约观念而非血缘关系,大家庭走向解体,个人的流动性增加。因此,整体上的趋势,是子女对父母的疏离,这也符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解释。

       中国这一进程,在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和现代教育逐渐确立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有出息的青年,会远离故土,到大城市寻求更现代的教育。“离开家庭”是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和情结,不管是女性追求独立,还是男性出门革命,首先都是对大家庭的反叛。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现代化”,从大家庭的一分子,变成一个独立的契约人。

      到了1949年后,由于户口制度的强制,这一过程被遏制,直到80年代开始,才重新恢复。进入9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让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了,在个人能够靠自己能力进行买房的时候,中国“成家立业”的观念有了新内涵。我想有个家,被房产商置换为“我想有个房”,买房成为个人独立的标志,也是很多大城市父母为女儿挑女婿的一个硬指标。

      直到2010年以后,房价屡创新高,让这一进程又出现了反转,90们登上舞台时,发现自己非常渺小,而房价变成一种恐怖的存在,因此,在年轻人中间,普遍存在一种重新投入父母怀抱的趋势。这让人想起传统农业社会,包办婚姻一统天下,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劳动的组织形式,青年男子既不可能独自耕种土地,也没有经济独立的可能,“分家”是结婚后很久的事情。

      如今的90后,可能需要重新面临一次“分家”,直到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能彻底离开父母之前,他们都不算拥有独立性,就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的90后,成长期被大大延长了。

      90后面临的局面当然没传统社会那么糟,城市文化中,婚姻自由早已是占统治性的观念,他们的父母,也没那么封建。但是,重新投入父母怀抱成为一种趋势,仍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转折,它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婚姻问题上。

      被房价吞噬的一代青年,被房贷控制,甚至不得不因为房子而重新与父母捆绑在一起,他们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和80相比,90后经济上更难独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更为降低吗?一个包办婚姻回潮的社会,在文化上是否会更加保守?这都是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07044号  技术支持:摩天设计

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