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波
本报讯 48岁的马朝红是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以下简称“湿地保护区”)的管护员。工作18年来,风雨无阻地守护着鸟儿的家园,维护着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时下,黄河湿地保护区景色宜人,远处河水中间是一处湿地绿洲,成群的鸟类在此觅食、嬉戏,骤然飞起。马朝红身穿迷彩服、背着双肩包、带着照相机,在保护区里选择一处隐蔽位置,架起望远镜,观测远处的鸟类活动。
“现在水面有大白鹭、秋沙鸭、赤麻鸭……”马朝红在手里的移动终端采集器里记录这些数据,观测、记录、上报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的鸟类情况,是她的日常工作,18年来,风雨无阻。
马朝红对鸟的热爱,源于她的父亲马书钊。1995年,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成立时,马书钊就是保护区的护鸟员。起初那些年,马书钊每年都要制止上百起捕杀鸟类行为。1997年底,马朝红从洛阳回家过春节。那些日子,她天天陪父亲到寒冷的黄河边去观鸟、护鸟,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马朝红下定决心,回家陪父亲一起观鸟、护鸟。
1999年,马朝红正式成为保护区一名护鸟员。父女俩常年穿梭在黄河湿地,湿地生态越来越好,马书钊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如今,马书钊已没法再到黄河岸边观鸟、护鸟。
“现在条件好多了,也配备各种设备,工作起来效率提高了。”马朝红说,起初巡视条件非常艰苦,她跟父亲骑自行车从西霞院库区大坝,到孟津县与巩义市交界处,长约30公里黄河河岸线,往往需要两到三天才能走完一遍,白天在湿地里观测鸟,饿了就啃自带烧饼,晚上找周边村子的亲戚家睡一晚,第二天到下一个地方。后来,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摩托车变成了汽车,现在差不多一天就可以巡逻一遍。
除了护鸟工作,马朝红还负责观测、调查孟津黄河湿地鸟类种类、数量的工作。
这些年,马朝红获得过很多荣誉:“关注生态贡献奖”、“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奖”、“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等。尽管如此,她还是坚守在一线,守护着黄河岸边的这些鸟儿们。
现如今,经过马朝红父女俩和当地黄河湿地管理部门十几年的努力,湿地内捕杀鸟类的行为已经很少见,村民对鸟类的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救助受伤的鸟儿已成为许多村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