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广东的梁女士向媒体反映,她的弟弟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过世后,因故在保亭殡仪馆停放了13天,竟被要价3.4万元。《南国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殡仪馆实际为保亭县人民医院太平间,后被外包给私人殡葬服务公司进行经营,且未在物价局备案。对此,保亭物价局已介入调查,勒令医院收回太平间(中国法制监督网1月10日)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离世之后,遗体很少会立即火化,而是会在医院或殡仪馆的太平间停放上几天。而太平间作医院、殡仪馆停放遗体的场所,本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医疗资源,应该由政府和社会公益为其托底,保证收费的合理性。而太平间外包经营,其本义在于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按照社会合理分工的原则,让医疗机构更注重于救死扶伤的诊疗主业,让殡仪馆更周到、更高效地为死者家属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那些有些“来头”的承包者会与太平间的管理机构进行承包的利益分成,使双方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此一来,承包者免不了会坐地起价,使这一宁静之地变成了“发死人财”的“宰人间”,因而出现停尸一天要价2600多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平间变成“宰人间”,表面上是多收费、高收费,似乎是承包方与管理方追求经济利益使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殡葬服务的垄断体制。虽然医院和殡仪馆的太平间都属于社会性公共事业服务场所,医院与殡仪馆也不是专门的营利性商业机构,但由于医院或殡仪馆的太平间即使不能说“独此一家”,起码死者家属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可谓是绝对的“垄断”。于是乎,承包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自然会变相的“创收”,间接地“收费”。而作为死者家属,大多都愿逝者安息,因而鲜有在悲痛之中与太平间的收费“讨价还价”,即使觉得收费不合理,也为了不扰乱死者安魂而吃个“哑巴亏”。 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多抱着“民不告、官不究”的态度,只要没人举报或媒体曝光,即使是检查也只是听听汇报、走走过场而已。即使有了举报或曝光,只要没有上级督办,没有人“揪着不放”,检查也大多是“雨过地皮湿”,最后不了了之。
所幸的是,保亭殡仪馆乱收费的问题被曝光后,当地物价部门反映迅速,立即介入调查并勒令医院将太平间收归管理。但笔者认为,仅有“介入调查”并将太平间“收归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当地的纪检监察和相关的执法部门应该彻查一下这个太平间是从何时变成“宰人间”的,截止现在收取了多少“宰人费”,这些费用又都去了何处,毫不手软地揪出“宰人间”背后的黑手,涉嫌违规违纪的,坚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违法的,也一定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各地也有必要以此为契机,对各级医疗机构太平间的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坚决制止纠正依托太平间搞“创收”的不正当做法,并进一步理顺管理和经营的关系,把太平间的管理列入医院或殡仪馆的考核管理内容,该治理的治理,该改进的改进,该规范的规范。
此外,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太平间的公益属性,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殡葬行业,改变时下“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让殡葬行业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当然,在这一进程中,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指导并监督各类殡葬服务行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全社会公开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太平间变成“宰人间”的滋生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