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文化豫商 漫话近代豫商(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编辑

  因地制宜的经商策略

  河南位居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自古即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河南以农业经营为特色,其农业产量一直十分丰富。近代时期,河南虽然多灾多难,但仍然依靠发达的农业哺育了众多的人口,乃至当代,国家粮食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河南重新又回归至“天下粮仓”的地位。近代豫商往往根据本省的省情特点,调整经营理念,依靠河南充足的粮食、药材、棉花等商品优势,因地制宜、搞活经营,从而发家致富。

  近代时期,河南商人群体中出现了一个以经营粮食、棉花贸易为特色的康氏家族。康氏家族、又称“康百万”,是以清代河南巩义康应魁为代表的康氏家族的总称,也是近代河南最大的商人团体。“康百万”突破了传统中国人所谓的“富不过二代”的怪圈,前后富裕了十二代,商业兴旺达400余年,被誉为民间“三大活财神”之一。民国时期,“康百万”家族仍是河南三大巨富之一。“康百万”家族兴起于明代,清朝康乾时期逐渐兴旺,近代以来至于全盛。1901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被迫逃亡西安,在返回京城途中,路过河南巩县 (今巩义)时,受到了“康百万”家族盛情招待,敬献慈禧太后白银百万两,被慈禧太后赐封“康百万”而名扬天下。

  怀帮药商,又名怀货庄,是出现于明清时期,以经营“四大怀药”等药材为主的怀庆府商人团体。明清时期,怀庆府属八个县(沁阳、温县、孟县、修武、武陟、济源、阳武、原武)盛产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种地道中药材,被统称为“四大怀药”。历代“四大怀药”都被列为贡品,为了规范“四大怀药”的商品贸易,怀庆府的药材商人成立了行业联盟——怀帮。怀帮药商,不仅仅是药商,还包括怀庆府其他行业的商人。怀帮药商立足本土地道的药材等资源,兼营粮食、棉花、竹器等商品,辐射全国重要市场。在禹州药材大会中,一直享有“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的美誉;在百泉药材大会上,怀帮药商不仅成为该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该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民国年间,怀帮药商张英在温县成立“怀药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经营怀庆府八县的地道药材。每年怀药成熟季节,该公司下设在各县的收买处向各地种植农户收取怀药,然后将这些怀药运销至各大城市销售而获利丰厚。怀帮药商也因此“千金之家比屋可数,善封殖者,家累巨万,不止十数而已。”可见,怀帮药商善于因地制宜,利用优势的本地资源,以商致富。

  交通优势的充分利用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州之中,是为豫州。从古至今,河南位居“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取代,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为豫商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近代豫商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优势,他们往往会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善于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

  近代河南巩义 (位于黄河、洛水汇流之处)的“康百万”家族,依靠便利的洛水、河运之利,造就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康家船运依托洛水、黄河之便,发展船运业,鼎盛时期,北至北京,南到扬州,到处都可以看见康家船的帆影。“康百万”家族以河南巩县为中心,西通陕西、东连山东,贩运粮食、棉花、布匹等大宗商品,“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拥有土地达18万亩,日进千金。

  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对我国的倾销,洛阳成为外国商品在河南、乃至西北各省输入商品的集散之地,同时,豫西、西北各省的土特产品也大都经过洛阳转运至通商口岸。清朝末年,“真不同饭店”由于家老人开办; 1938年,“真不同饭店”由于家老人儿子于庭选和于保两兄弟继任经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大批西迁人员向洛阳迁移,兄弟二人抓住这一商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质量,生意逐渐兴隆。尽管后来日军来袭,但由于“真不同饭店”经营有方,资金雄厚,每次都能迅速恢复营业,从而坐上了洛阳饮食业的头把交椅。可见,洛阳名商于庭选、于保兄弟经营的“真不同饭店”,利用洛阳这个交通要道传承着“洛阳水席”的千古名宴。

  崛起于草根商人之中

  河南为理学故乡,历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安土重迁”、“小富即安”的传统意识比较浓厚,这是传统豫商发展不利的一面;但是,近代成功的豫商往往能够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以草根商人的身份从底层崛起,白手起家、勤奋好学、矢志不移,最终在自己所经营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益。

  武陟县商人鲁连城就是从做小生意而最终成为近代河南纺织业巨头的。鲁连城从小家境贫寒,靠走街串巷做小生意为生。由于他头脑灵活、眼界开阔,看准了怀药的省外市场而艰苦创业。他不怕吃苦、自己推着独轮车往返于河南和湖北之间,去程满载怀药等土特产品,返程运销机制布匹,生意越来越红火,手中的积蓄也逐渐增多。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矿设厂的限制。鲁连城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认为河南既有十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又有棉花的大量产出,1919年他决定兴办武陟成兴纱厂。随着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鲁连城开办的纱厂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多,全盛时期资本总额达到了214万银洋,一跃成为当时河南省内独资经营棉纺织业的巨头。

  河南长葛县织绒商人张居宽,自幼家境贫寒。在他10岁左右,曾以讨饭为生,饱尝人间各种磨难。16岁时他进入长葛县“泰兴合”织绒厂谋生,由于他眼明手快,勤勤恳恳,经过几年的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居宽逐渐成为技术能手。1918年,开始建立自己的织绒厂,在调查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主动改进产品工艺,提高织绒质量,销路日渐增长。1921年,张居宽为自己的织绒厂取名“和盛兴”,主动调整经营思路,重视市场调查,聘请客商包销产品,从而在织绒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河南开封回族商人魏子青,出身贫寒,少年时无力上学,以沿街售卖水果为生;后来,他有幸结识陕甘马帮商人,开始从事长途贸易,逐渐积累资本。1910年,魏子青先后与他人合作创办电厂、煤矿等实业公司,大胆实践,敢为天下先,突破了传统豫商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随着汴洛铁路的开通,魏子青抓住商机,把开封电厂的基础之上,又沿铁路沿线在郑州、洛阳等地发展电力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魏子青又开办中州实业染织工厂、丰乐园剧场、浴华楼澡塘等实业,成为河南民族工商业的代表,被时人成为“实业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