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又称“中原”,它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心脏地带,中国八大古都竟有一半都坐落在河南,无怪乎历代王朝更替又被称为“问鼎中原”。河南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它的经济地位也毫不逊色,如河南商丘就是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二十一世纪以降,随着河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豫商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果说历史可以倒放电影,人们似乎就能从复苏的新豫商的身上触摸到他们先辈跋涉的足迹。
翻阅史册,不难发现,古代豫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夺得了多个冠军。例如,中国商人的鼻祖是商朝河南商人王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商是孔子的河南学生子贡,第一个爱国商人是郑国 (今河南新郑)商人弦高,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商人是河南南阳人范蠡,第一个以“奇货可居”出名的商人是河南阳翟 (今河南禹州)商人吕不韦,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是西汉河南洛阳人桑弘羊等等……这样的河南商人在历史的天空中是不胜枚举而又光彩夺目的。宋元之后,随着国都北迁,经济重心南移,曾作为“老大哥”地位的河南,渐渐被其他“小兄弟”省份所赶超。其表现之一就是它没有产生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商帮,如明清时期的中国十大商帮就没有河南商帮的位置,但并不是说河南商人至此就默默无闻。
近代以来,尽管面临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仍有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商人团体或著名大商人。顺境中取得这些成就自然不足道,可是,在被别的省份赶超的情况下,仍有豫商能屹立于中州大地,并且对近代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自然不免有人要问这些近代豫商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近代豫商有哪些特点呢?
中小商人占主体
近代以来,随着沿海通商口岸的开埠,河南商品市场与世界市场逐渐连为一体,省内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日益增多,虽然低于从事农业的人口,但是却超过了从事工业活动的人数。据徐有礼先生研究,民国初年,在传统豫商逐渐衰落的大背景下,近代豫商渐渐发展起来;其代表人物有:毛虞岑、王晏卿、靳法蕙等。虽然这些近代豫商的代表都是巨商大贾,但这并不是近代豫商的主体,近代豫商的主体应该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商人。
从数量上来看,近代豫商以中小商人居多。尽管近代豫商有诸如“康百万”家族那样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但是,不可否认近代豫商的第一个特点即是以中小商人居多。由于河南近代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不很稳定,迫使很多农业人员在农闲之余从事小本买卖的商业经营,从而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据1935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达一百多万人,在河南人在从事的各类职业中占居第二位;1946年,省会开封经商的人数占居开封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多,高于从事农业、工矿业等各业人数。正因为近代豫商以中小商人居多,所以近代河南商业经营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城镇,而且还扩展到为数众多的农村集市市场和庙会市场。近代豫商参与农村市场贸易的频繁性和广泛性一点也不亚于城镇商业,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商人借助于近代河南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集镇,从事着粮食、棉花、烟草、丝绸、瓷器、药材等土特产贸易。
漯河镇原是河南郾城县的一个小镇,由于京汉铁路的开通而迅速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商业日益繁荣。众多的中小商人在漯河镇从事着粮油买卖、烟草转运等交易。民国初期,漯河镇有粮行170余户,烟叶行、(芝麻)油行100余户,牛行120余户、药材行55户以及近千户日用品商铺。每岁陆陈 (粮行)市开,商贾如云,各大粮行和转运公司均仓廪充实、堆积如山,粮食交易经常达千万公斤之多。
回郭镇位于河南巩县的伊洛河交汇处,近代之前还默默无闻。民国初年,随着汴洛铁路的修通,回郭镇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成为周围百里远近的货物集散地。当时回郭镇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尤其以卷烟业发展最为迅速,烟厂最多时达48家,其中部分烟厂还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方式。当时回郭镇每月逢五、逢十开展集市贸易,上市人数多达三四万人;每年有庙会市场66处,超过鲁山县全县每年的庙会数量(60个)。可见,无论是农村集市还是庙会市场,回郭镇都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以致有“小上海”之美誉,并被称为近代河南民营经济的发祥地。
亦工亦商的双重身份
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开矿设厂,进行经济侵略和资源掠夺。在近代机器大生产高额的利润回报和实业救国的刺激下,近代豫商也纷纷投资于近代工业的创办;同时,为了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更多地销售所生产的产品,近代豫商也主动参加到商业经营中来。因此,近代豫商大多具有亦工亦商的双重身份,如马吉森、王锡彤。
马吉森是近代河南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者,也是近代河南勇当实业救国的先锋者。他亲身经历了外国机器工业产品对河南的倾销情况,深深感到利权逐渐被外国人所夺,因此决心创办近代工矿企业,从而挽回利权、造福于民。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他主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创办了“安阳六河沟机器官煤矿”。为了积极开拓广阔市场,马吉森主动降低煤炭价格,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不仅在本省市场上销售,而且还销售到临近其他省份。二十多年后,该煤矿年产原煤近80万吨,资本达300余万元,员工有5000人之众。此外,马吉森不仅投资矿业,还投资棉纺织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与友人集资开办安阳广益纱厂,从英国引进全国生产设备,拥有工人近2000名,纱锭总计2.5万枚。安阳广益纱厂不仅是河南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纱厂。
王锡彤以经营煤矿起家,后又涉足水泥、纺织、铁路等行业,在近代豫商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也亲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痛定思痛,号召国人兴办实业、挽回利权。清朝末年,王锡彤参与禹州三峰煤矿公司的管理,努力经营,最终使这个煤矿公司的效益得到大大提高。民国初年,他先出任北京自来水公司的领导者,凭着他杰出的管理才能迅速扭转了公司亏损的局面。后来在袁世凯的推荐下,王锡彤进入周学熙资本集团,并成为公司的管理成员。1924年他代表启新洋灰公司与上海华商水泥公司协作,控制了中国水泥市场90%的市场份额,有效抵制了外国水泥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被称为近代中国的“水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