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退位诏书。至此,清朝268年的国祚划上了句号。 这封由清末状元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很多中国人没见过。全文为: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图:光绪帝之妻隆裕,被尊皇太后 秉性柔懦的隆裕太后,却是清王朝末日的当家人,实在是无奈。当时的朝政,完全是袁世凯一人把持。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为了与孙中山争夺总统位置,袁世凯的条件之一就是:劝清帝退位。
图:清末的袁世凯 袁世凯是怎么“劝”的呢? 年幼的溥仪,在那场最后的博弈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后来回忆道: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她面前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殿里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抽缩着鼻子,声响很大,一边说着话。 后来溥仪才知道,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图:年幼溥仪 哭鼻子,只是袁世凯的第一招。 第二招,死亡威胁。 袁世凯在一封给隆裕太后的密奏中写:“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劫遗也。”他这是恐吓: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若不退位,清皇室的子孙也将不保。
图: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第三招,优待条件。 袁世凯向隆裕太后开出了优待皇室条件:尊号仍存不废,岁用四百万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私产受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等等。一个清宫侍卫回忆道,隆裕太后有一次回到寝宫,对近侍说:“袁世凯真是忠臣。你看他哭的那样,又给我们争优待费。” 第四招,武力逼迫。 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清廷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王公官员纷纷转移财产,人人思危。隆裕更是胆战心惊,哭着对袁世凯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手中。
四招软硬兼施,清帝退位水到渠成。 由于惊吓过度,隆裕太后宣布退位之后郁郁寡欢,只过了一年就病死。死前,她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