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第一桥史话
来源:未知 作者:吴美玉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12
摘要: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于西征匈奴凯旋归来途中,在今日西团区河南岸建起一座城堡--金城。此后,沿黄河两岸拓建城郭,形成了黄河从城中心由西向东穿行而过的格局。 隋开皇三年(五八三年),隋文帝在金城置州,因城南有挺拔的皋兰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于西征匈奴凯旋归来途中,在今日西团区河南岸建起一座城堡--金城。此后,沿黄河两岸拓建城郭,形成了黄河从城中心由西向东穿行而过的格局。
隋开皇三年(五八三年),隋文帝在金城置州,因城南有挺拔的皋兰山而定名兰州。
一条大河成为两岸交流必然应对的天堑;因此,首先在金城、西固等地出现渡口,夏秋时节用小船和羊皮筏子、冬天在河面冰上行走渡河,一年四季落水遭难事件频发。
一首民谣道出上述实况:"黄河害,黄河险;淩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唐长庆元年(八二一年),大理卿刘元鼎出使吐蕃,在兰州河口首架浮桥"广武梁"。北宋绍圣四年(一○九七年)收复兰州重修金城关,在关下架设浮桥。
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开国名将冯胜西征途经兰州时,在七里河用二十四艘木船,以木梁串联,横铺木板搭建浮桥,两岸边各竖立两根大铁柱(将军柱)系以缆索固定,军事结束后拆除。
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开国名将邓愈出兵平定河西于城西十里处再建浮桥,命名"镇远桥"。
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但因每年淩汛,封冻期必须拆除,渡河仍靠冰桥,如此拆拆建建年复一年。
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年),浮桥略加改造移至水流较缓的白塔山下金城关附近,供军民通用,封冻期不再拆除。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左宗棠赴任陕甘总督,深感频渡黄河之难,建议在兰州建桥,并曾与多家外商洽谈,但因讨价过高而流产。
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镇远浮桥被大水冲断,人们迫切需要建固定桥。
一九○五年,德商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到兰州游览,恰逢兰州道道员彭英甲以兰州道之名举办甘肃洋务推行新政,为适应形势发展再议建桥事宜。
一九○六年,由彭英甲总领的甘肃洋务总局决定将镇远浮桥改建为铁桥,并与泰来洋行谈妥承包协议,承诺保固八十年。所用钢材、水泥等均从德国海运到天津,由铁路运到北京中转到河南新乡,再从新乡用骆驼和马车取道西安分三十六批次运到兰州,路途三千里历时近一年。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时任陕甘总督升允力挺彭英甲先斩后奏报告了建桥的筹备工作,敦请慈禧和光绪准奏已经开工的建桥工程。
对于是否建铁桥存在争议,兰州知府傅秉鉴对桥墩是否能承受浮冰的冲击提出质疑;庄浪举人牛献珠列举修建铁桥的弊端呈文反对。
彭英甲对反对之声给予解释、驳斥,一九○八年建桥工程得到正式批复。工程由美国和德国技术人员指导,德商聘请华洋工匠,天津名匠刘永起负责施工。
宣统元年(一九○九年),一座横跨黄河长二百三十四米、宽七点五米、六墩五孔的铁桥落成,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至此,五百多年的镇远浮桥与历史告别。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核查建桥留下的清单,各项费用总计黄金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无贪贿之虞。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为纪念孙中山,铁桥改称"中山桥"。
一九四九年八月,在国共两军激战中,木质的桥面被焚,后在维修时换成铁质桥面,并在梯形桥架上加了五座拱式钢梁。
文革期间,铁桥险被当作"四旧"破坏。一九八九年,德国建造商致函兰州市政府询问铁桥情况,同时申明建桥承诺的八十年保固期已满。
二○○九年八月,中山桥迎来百年庆典,庆典纪念碑在黄河南岸落成,搭建浮桥时用的将军柱同时矗立在南岸;欢乐的人们振奋激扬,在流连忘返中品味铁桥的百年沧桑。
目前,兰州已有多座大桥横卧黄河,还有多座拟定建设,铁桥已改为参观游览的步行桥,成为桥梁之都兰州市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古老的标志性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