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岳国庆  鹿邑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诺奖得主曾经是差生

来源:新豫网 作者:章剑和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4
摘要: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名叫小柴昌俊的日本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小柴昌俊得奖后的感言,他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 小柴昌俊1926年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毕业于东京大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名叫小柴昌俊的日本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小柴昌俊得奖后的感言,他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
  小柴昌俊1926年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毕业于东京大学,是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高级顾问和东京大学荣誉教授、神冈实验室资深学术顾问。2002年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相继获得了德国总统奖、欧洲物理学会特奖、日本仁科纪念奖、朝日奖、日本学士院奖、文化勋章、以色列沃尔夫奖等一系列殊荣。
  小柴昌俊当年读大学时曾是名“差生”,在校时的物理课理论考试成绩并不佳。一个被认为差生的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于他对科学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以及很强的实验动手能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小柴昌俊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军人或音乐家,但上高中时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其后遗症造成右臂残疾,致使梦想破灭。然而,就在他住院期间,班主任送了他一本爱因斯坦的书,却使他从此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严重的挫折使他失去很多,然而同时又促使他在困境中开辟出创新的道路。
  在2002年东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小柴还应邀做了一场演讲,他十分谦虚地告诉那些大学生,自己从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成绩只是下游,他还边说边展示了自己大学时的成绩单复印件,除了实验课得过两个A外,其他科目考得都不怎么样——10个B,4个 C。这么一个“差生”怎么就攀上了科学的高峰呢?小柴是这样回答的:“决定人的一生的,也许不是学习,而是积极工作的态度。”
  确实,科学研究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合作。小柴昌俊在接受《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时,重点提到了“责任”这个词。他说:“我不止一次地告诉我的学生,他们必须树立责任感,时刻想到自己的研究在花着纳税人的钱,半点都马虎不得。”
  有意思的是,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霍夫特博士曾作客文汇报,其中的几句话与小柴昌俊的感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以多年学与教的经验,认为“最聪明的优秀学生,不是那些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学生,而是那些不那么听话的学生。”他说:“当一个学生在思想上不再追随他的导师而是有自己的看法时,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在科学的领域里,有时候一些正确的理论刚开始时并不为人们所承认,而且有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科学史上相当多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重要的不是怕错误,而是坚持做下去。”
  把这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话联系起来细细品位,倒是很值得对当今学校教育的反思。小柴昌俊并不看重考试成绩,他把功夫用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上;当然,这使他难以获得出类拔萃的考试分数。
  看来,在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我们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比如,最悲哀的现实是:在日常孩子们的学习中,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成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桎梏。
  树上有十只鸟,打下一只还有几只?只能答“飞跑了”,“没有了”;如果答“保护环境不准打鸟”,就是错,这不是答案死板定于一而扼杀个性吗?面对某些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标准答案”,试想想还有学生发挥想象、独立思考的天地吗?
  尤其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常常将教学参考资料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鲜有教师乐于倾听并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分析,罔顾甚至于否定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乃至很有主见颇有新意的解读。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竭力一步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走向自己预设的答案即所谓的“标准答案”。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不存在绝对客观性的知识,也不存在唯一的科学真理。知识既不是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达,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升华。
  确实是这样,就拿物理来说,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当时被科学家认为是无懈可击的,以后物理大厦就是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一次颠覆了人类的世界观,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又迈出了极大的一步,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爱因斯坦反对死记硬背,他说凡是词典上可以查得到的就不必要去记忆。老实说,以“标准答案”去判分,拿考试分数去搞“末位淘汰”,其实就拿死记硬背来束缚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读死书,还侈谈什么创新?
  钱伟长教授在他九十华诞的日子里,就教学的创新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自然界,我们永远是不懂的比懂的多得多。对不懂的好奇,对不懂的求解,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往往不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认知和表达方式,强迫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如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挺腰背手,回答异口同声;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动辄惩罚。其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不少专家认为,“把学生当人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学生,不能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不能对学生过分求全责备。
  诺贝尔奖鼓励的是创新精神,而科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创新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雪融化后是什么呢?其答案不应当是唯一的。它可以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也可能是洁净的柏油马路、青翠的草坪;它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春天!
  学生需要学会的就是让自己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然后学会独立思考,获得真相。标准答案之外,才是真实的世界。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07044号  

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