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资助,我该怎么完成学业!”当孙朝阳接到毕业证领取通知的那一刻,拭去眼角泪水,露出久违笑容,不停地向老师表达谢意。三年的国家资助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孙朝阳出身河南舞钢乡下农村,就读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入学前因为母亲不幸离世,致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一度造成学业难以为继。而在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下,他重新站了起来,毕业前凭借在校学到的技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生活又有了好奔头。 不让任何一名困难生失学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如何让政策从源头开始落地,智能工程学院在新生报到之前,就已经把目光放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孙朝阳至今还记得入学前接到的那通电话,“同学你好,如果家庭困难的话,报到时可以走绿色通道免交学费,入学后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短短数语,温暖送到了他心坎里。 如果不是这个电话,孙朝阳很可能选择放弃学业,跟着父亲外出打工,以此减轻家庭负担。后来提起这件事儿,他难掩激动之情,发自肺腑地说,“我真是没想到学院会提前联系到我,那位老师的话给我吃了‘定心丸’,我不再担心上学的事,下定决心把书好好念下去。” 其实,这样的电话并非一时兴起。开学前主动向学生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积极为寒门学子免除后顾之忧,是智能工程学院每年都在坚持做的事。“我本人就是来自农村,深知困难学生求学的难处,而且我上大学时也是靠着国家助学金完成了学业,所以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十分关注,会想方设法提前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智能工程学院负责学生管理的党总支副书记刘春鹏反复强调,“服务前移能够保证困难学生不失学;政策落地,可以保障困难学生不辍学。我们现在已经建立‘奖、贷、助、补、免、勤、减、偿’全方位资助体系,覆盖学生入学到就业全过程。” 正是在这种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下,孙朝阳不仅就读期间享受到了国家助学金资助和学院勤工助学帮扶,而且求职就业时也得到了格外照顾。学院针对困难毕业生采取推荐岗位、发放补贴、跟踪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竭尽全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架好桥、铺好路、搭好台,构筑了资助“闭环”帮扶机制。“我去找工作的时候,曾意外收到一笔钱,后来才知道这是学院的就业补贴。”孙朝阳就业后仍与老师保持着联系,“每隔段时间就会找老师聊会儿天,主要是忘不了他们的恩情,想跟他们建立一辈子的感情!” 为了让享受资助的学生都能像孙朝阳这样成为懂得感恩的人,智能工程学院每个学年都会通过“资助两节课”“诚信活动月”“主题大奖赛”等形式,积极传递 “感恩、励志、成才、奉献”的资助价值理念。让智能工程学院资助专员文亚丽老师颇感欣慰的是,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受助学生的思想觉悟。特别是疫情防控静默管理期间,以孙朝阳、宋德欢、张恒杰为首的一批国家助学金获得者主动充当疫情防控“志愿者”,冒着风险给学生上门送饭,流着汗水帮学生转运垃圾,用责任和担当守护了校园师生的生命健康。 时刻把困难生冷暖挂心头 “他是孤儿,她是单亲,他家是建档立卡户,她家是农村低保户……”在文亚丽的脑海里,保存着许多特殊群体贫困档案,这些孩子也是她最牵挂的人。“记得有一次,文老师半夜给我打电话,手把手指导我填报资助系统,要不是她我很可能错失资助机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符加平对文亚丽的帮助印象深刻,更是把她当作了人生导师,直到现在他还会向文亚丽请教处事经验。 资助事务繁杂,最需专心致志。文亚丽作为职业教育资助战线的一名老将,已经专职从事资助工作近10年,9年多来先后为智能工程学院4500多名困难生送去了温暖。她经常说,“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照亮困难学子的人生路!”资助工作事关教育公平,十年坚守岗位,十年付诸心血,并做到十年零投诉,十年得好评,文亚丽靠的就是对贫困学子的赤城之心,对资助育人的一腔热情。 “由于家里今年遇到了一些困难,我有一段时间在学校餐厅兼职,文老师多方了解我的情况后,又主动为我在学院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我现在的生活费有了很大保障,可以把更多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智能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1级学生王范明对于文亚丽的精准帮扶感触颇深,“我已经获得国家助学金,本不想再给学院添麻烦,所以自行找了份兼职,但是文老师还是主动联系我,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 从细微工作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智能工程学院无时无刻不把困难生冷暖挂在心头。“天热时他们怎么办?天冷时他们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让刘春鹏萦绕于怀。于是,“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活动变成了智能工程学院关爱困难生必定要做的规定动作,那些在外实习的贫困生全部由学院承担邮寄费用。与此同时,学院要求所有辅导员定期与困难学生家长联系交流,“线上慰问、线下走访”让资助育人深入到了成百上千学生家里。 “我去年暑假找了一份零工,想着为家里买件消暑电器,出乎意料的是学院老师开着车直接把电风扇和夏凉被送上了门。”智能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21级学生王耀萱说,“老师们和我父母聊了很多,包括家庭经济生活状况,资助政策了解情况,以及对学院资助工作的建议。后来还给我现场上了一堂‘思政课’,勉励我勤学苦练,将来用一身本领撑起家里的一片天。” 事实上,智能工程学院对资助的投入毫不吝啬。“仅过去一年,我们在资助方面各项累计支出达50万元,但是这钱我们花的值,花的对!”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张黎燕多次在会议上指出,“我们学院用于资助的经费只会多不会少,但是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困难生身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院的帮扶下,困难生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省级“三好学生”、“文明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还有不少人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千方百计为困难生成长铺路 “妈,我找到工作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一家国防科研事业单位。”当杨德昆把这个消息通过电话告诉母亲王粉芝时,距离他正式毕业还有半年多时间。王粉芝经过再三确认,忍不住热泪盈眶,“可得好好感谢学校,这几年学校没少帮助咱们!” 王粉芝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所以打心底感谢学校的培养和帮扶。杨德昆也是智能工程学院困难生中的一员,学院实施的“红匠赋能”计划为他精准画像,量身定制个性化资助方案,帮他走上“变形”之路,实现了“逆袭”梦想。 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红匠”是智能工程学院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红匠”意指 “红色工匠”,亦即爱党爱国、又红又专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智能工程学院精心打造的思政育人品牌。学院不遗余力推行“红匠赋能”计划,真正的目的是让困难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既要给贫困生“雪中送炭”,也要为贫困生“锦上添花”,智能工程学院结合职教学生成长成才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下足了绣花功夫。刘春鹏解释说,“有的学生想当兵,我们就让他提前加入军训教官团进行磨炼;有的学生想通过竞赛提升技能,我们就给他提供职业技能大赛舞台;有的学生想学企业先进技术,我们就给他创造良好的产教融合学习环境……” 杨德昆喜欢动手,热衷竞赛,学院就给他匹配了通过技能大赛成为“红匠”的资助育人方案。一方面引导他用技能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帮助他在竞赛舞台绽放光芒。杨德昆不负厚望,在学业上获得“国家奖学金”,在竞赛中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大三上学期,他顺利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的准员工,担负起“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使命。 资助一个学生是为了改变一段人生。“要有志气、骨气、底气,做到自信、自立、自强。”这是智能工程学院对受助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红匠赋能”计划把扶困与扶智结合起来,助学、筑梦、铸人,带来了很大成效。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智能工制技术专业2020级学生马一鸣、李宗冲,一个是情系乡村的“艾草”青年,一个是军营归来的“战斗”尖兵。他们通过“红匠赋能”计划,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熟练掌握自动化设备调试技能,分别取得“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优异成绩,获评2023年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发展型资助让他们尝到“甜头”,各自拥有了“好前程”。 “我们在个性化资助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困难学生在受助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从而走向技能成才的康庄大道。”刘春鹏说,“个性化资助方案是我们构建发展型资助格局的重要手段,发展型资助的支撑点在于技术技能”。作为“红匠赋能”计划中的一项奖励行动,智能工程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设立“红匠励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了一条通过技能获取资助的通道。2023年5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2022级困难学生魏浩、崔鹏宇、律政祥等拿到“红匠励学金”后开心的说,“奖学金、助学金、励学金……只要肯努力、表现好,都能拿到手、带回家。” 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职业教育如何当好教育扶贫“排头兵”,智能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给出了参考答案。从入学前的“政策宣传、资助宣讲”服务,到就读后的“多样扶困、个性扶智”措施,再到就业“推荐企业、推送岗位”活动,智能工程学院多措并举,精准施策,让资助育人照亮寒门学子成才路,托起了他们的“腾飞梦”。(刘春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