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李晓伟
一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想写李白,却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头,以至于写下李白的名字,我战战兢兢迟疑良久不敢下笔,因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今无人企及的高度,一座无人攀越的顶峰,而我在内心,对他更是敬若天人,惟恐一不留神亵渎了他。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直到在一个明月高悬,碧空如洗的夜晚,我在一条林荫小道上踟躇良久,方才思如泉涌,茅塞顿开。
因为,这是李白喜爱的夜晚 ,天上,有一轮李白喜爱的明月,同时,也正是李白酒醉醺然的时刻。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异数,也是一个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因为无法企及,人们宁愿去神化他,去用赞誉仙人的诗句赞美他,而这一切赞誉对于他来说当然也却毫不为过。
那是在公元701年的一个夜晚,其母即将分娩之即,看到夜空金星一闪,一道炫耀的光芒照亮黑暗,连皎洁的月亮也黯然失色。
此时,李白出世了,在遥远的楚河流域的碎叶城。
李白的一生,注定要与月亮结缘。
其实,李白出生的那一年,那一天,天下平平静静,人们安居乐业,盛世唐朝正以其博大和强盛傲视着天下,没有任何预示李白下凡的征兆,但世人宁愿相信,他是轰轰烈烈地出世,是仙人下凡、降临人间。
因为,他是迈着充满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盛世诗坛,登上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
五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李白随父亲迁居蜀川,所以他也是四川江油青莲乡人。其父名李客,从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应该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要不,在那个交通闭塞的时代 ,一家人也不可能从遥远的碎叶城迁徙到四川,更不可能让李白在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30万。而他去扬州游玩的目的,仅仅是他喜欢那里的明月。
24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在此之前,他并非默默无闻,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任侠狂放的性格便崭露头角。
一路上,他出三峡、入湖北、登庐山、下扬州……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际,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去扬起海上的波涛;他是仙,必须不同凡响,以诗句震撼人间,激发后世。
他当过隐士,在山林间与朋友酣饮纵酒,养过无数的驯鸟;他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居,身上总是带着一把短剑;他当过学士,以皇帝亲自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一经入仕便不同凡响;他当过勇士,曾投笔从戎,亲自参加平定“安史之乱”,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不幸陷入政治斗争而成为囚徒,被判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近60岁的他仍到名将李光弼吃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能一展抱负。
但是,无论李白的生前干过什么,他都是以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现和存在的,唐诗瑰丽的高峰,也是由李白之手创造的。
我一直认为,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他舒展着浪漫主义的翅膀,飞翔在中国诗坛的蓝天白云上,但他的双眼却守望着人间世俗的烟火与红尘。其作品雄奇豪放,畅快淋漓,充分表现了他灵魂的博动与个性的自由。其诗语言流转多变,音律和谐,从而微妙地表现了他浪漫主义的豪迈情怀。
三
李白的一生命运多桀,曾几度大起大落。在30岁和40岁左右,他两次闯入长安,但两次的遭遇却迥然不同。
李白初入长安,是在他30岁左右时。
这时的李白既没有名气,也没有靠山,进入官场显然没有希望。思之再三,他便到终南山隐居了,不过他的隐居不在于隐藏,而在于寻找出路。
玉真公主是个女道士,同时,她也是唐玄宗的妹妹。受当时浓厚文风的影响,玉真公主经常在终南山的别墅里附庸风雅地举办一些类似沙龙的诗人聚会,能参加的人当然是有种种规格的。李白隐居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靠近公主,为自己的仕途寻找出路。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玉真公主并没有接受他。沮丧了几天后,他又转身去结交宰相的儿子,却遭到了更大的冷遇。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李白毕竟是李白,遭到冷遇, 他高贵的头颅一仰,拂袖而去,尽管遭受了那么大的打击, 他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格,也是后世对他的苛求。
写到此处,我感慨世人对他的不公,也为这位心中的嫡仙人不值,连超凡脱俗的他都被生活逼迫的这么世俗。
李白在长安苦苦摸索等待了近三年的时间,最后弄得贫困潦倒,一无所获,觉得再这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遂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他徘徊再三,黯然离开长安。
然而,令他难以预料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能以诗人身份昂首挺胸进入皇宫,并成为皇帝座上嘉宾的,在几千年的中国诗坛上,李白恐怕是惟一的一个。
四
公元742年的秋天,李白已42岁,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长安,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当然,他没有满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素有“辅弼天下”的愿望,又怎会满足于做一个文学侍臣。他是何等样人,岂能把这种过眼烟云般的荣耀看在眼里。
于是便有玄宗召他写诗,而他醉卧街头酒肆,玄宗派人将他扶到兴庆宫沉香亭,以凉水激面让其清醒,并亲自调好果羹让人喂他。醒来后的李白醉眼一睁,抬手便是十首传世佳作,让至高无上的玄宗满意之至。
于是便有了醉后在金銮殿上呕吐秽物,弄得一塌糊涂,连宫女都厌嫌地捂住了鼻子,玄宗皇帝却大度宽容,一笑了之。
于是便有了让高力士脱靴结袜,杨国忠捧砚磨墨,李滴仙醉草吓蛮书的快意举动。
他的所作所为足以让权贵齿冷,令君子瞠目。
此时,我真为诗仙担心,也许他不知道,或许是根本不在乎,但我却知道,他正是因此而埋下了祸根。
高力士、杨国忠何许人也?如果不是正值玄宗皇帝欣赏李白,肯为他撑腰,二人会甘受屈辱,为他脱鞭磨墨?诗仙有些得意忘形,忘了高、李二个也是玄宗最宠信之人。
这一段时光,是李白一生中最得意,也是最形骸放浪的幸福时光,随后在他得罪的那些人的诬陷下,官做的很不畅快。快意恩仇的他向玄宗辞行,欲去云游四方。玄宗思量之后,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赠给他许多钱物。
诗仙郁闷地离开了长安,这是公元744年春天发生的事情。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玄宗皇帝是真正喜欢和欣赏李白的人,尽管他是把李白当做花瓶和玩物放在在身边的。他不仅喜欢李白的才气,也喜欢他洒脱的性情,同时,一个华丽强盛的唐朝,也需要一个灿烂夺目的诗人做点缀。
要不,在当时有那么多杰出的诗人,玄宗为什么对他情有独钟?这是唐朝之大幸,是诗人之大幸,也是中华文化之大幸。
五
既然在长安混得不开心,那就云游去吧。李白遇上了好时候,也遇上了一位欣赏他的皇帝。
公元755年冬天,李白正在江南云游,安禄山造反了,玄宗逃往四川。一心希望报效朝廷,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的李白趁机加入野心勃勃的永王李璘的队伍,想一展雄才。但令他难以预料的是,永王实际上是借平定“安史之乱”为号召而招兵买马,率师东下 ,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斗志昂扬的李白认为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那知永王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了。
这一次,李白算是惹下了弥天大祸,因为他犯下的是严重的政治路线错误。在当时,像他这样被卷进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是必死无疑的。朝廷也确实这样做了,当时就将他逮捕,并处腰斩之刑。
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连皇帝都被这股氤氲在帝国上空的华丽的文学之风所感染。经郭子仪再三求情,唐肃宗大度地下令将李白改腰斩为流放,永远流放。尽管这是在唐朝的多难之秋。
李白羞愧交加地走在通往荒蛮的夜郎的路上,考虑着自己在陌生之地将如何苦度日月。然而,就在他苦恼之际,在旅途中,皇帝大赦天下,他的流放也就不了了之。
李白惊心动魄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燃烧,期间甚至多次被扼杀在火苗阶段,但更多时候,他却是在轰轰烈烈燃烧着,不仅光耀当时,还照亮后世。
六
当李白在流放途中流离颠沛之时,我的思绪也随之漂游。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白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但他却根本不懂政治。可以说,他只是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也只具备做一个伟大的诗人,其身上表现出来的政治才能稚嫩无比,尽管他常常以政治家自居。他并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能、经验与素质,不善于审时度势,疏于政治斗争的策略与艺术,这种主观与客观严重背离实践,与愿望相互脱节的悲剧现象,说白了,就是他根本不适合从政,天生不是当官的料。这种现象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并不鲜见,所以他的这种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看着他行走在荒无人迹的流放途中失意而落寞的身影,我为他叹息。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使李白陷入无边的苦闷与激愤的感情漩涡里,无奈之中,他只能寄情于锦山绣水,耗壮心,遣余年,徜徉其间,流连忘返,使自己内心的煎熬有所缓解。而作为诗仙来解脱苦闷,宣泄情感,释放潜能,表现欲求,实现自我的最根本渠道,只能是吟诗与饮酒,这对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
从此,李白豪气冲霄、汪洋恣肆的诗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震雷贯耳,石破天惊。
七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和月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几乎有着一种天生的缘份,诗月渊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引用最普遍,影响最长久的,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浪漫的文化现象。而李白诗中的月亮,几乎已经变成一种诗歌的思维方式。
李白的诗中酒和月比比皆是,信手即可拈来。
酒暂且不论,这里只说月亮,因为我喜欢将诗人和月亮联系起来,而二者其中本就有着必要的联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大气滂勃的诗人描写边塞盛景的;“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可以看出他的诗境界幽静,意味长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诗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说的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再现;至于他的《独酌》四首更是在描写月色的同时,在思想境界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洁净,是李白经历了太多太多之后,去掉一切杂质,还原到生命最初也是最后的底色
试问,世上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要不会有人评价: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豪气张口喷出来就行了。
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诗中说的更绝:“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八
李白一生大起大落,与他打交道的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上至唐玄宗,杨贵妃及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牢头、和尚,道士,农夫等,他熟悉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和各种身份的人,所以他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并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他都能坐下来与其对饮,并欢快地唱着“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他喝得醉醺醺的,陶然自得地睡下了。望看敬亭山,他会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能傻傻地这么坐着看山,像孩子一样透着傻气。
这就是他,傲睨一世,目无余子,豁达恣情,洒脱不羁,才华横溢。试想,一个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人,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他向我们娓娓到来他理想中的生活以及他狂热的追求。不管是不拘的行式、离奇的情节,亦或是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他是怎样去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毅然在打击中茕茕独立。是特立独行的坚持?还是真正的坚强?没有人知道。
那些天,我一直沉酣在一种幻觉里,山程水驿,夜露霜晨,每时每地,都仿佛感觉到诗仙李白如影随形、时刻伴随在我的左右前后,而且不时地发出高亢动人的啸吟。
当我徜徉在林阴花径,面对着月夜画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谪仙名句油然而生,回荡在耳际,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颤动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享受。
九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诗人,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造就了自己,当然反过来说,他的悲剧,既是时代悲剧,社会悲剧,也是他性格的悲剧。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志不在为诗为文,却以诗仙文豪名垂千古,登上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他梦寐思服登龙入仕,却坎坷一生,落拓穷途,不断跌入人生的谷底,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仅是---翰林待诏。这是一个号称“清秘”而没有实权的职位
公元761年的一天,李白又喝醉了,这次大醉,成了他与人世的诀别。
这一年,年已60岁的李白迫于生活之忧,投靠了他的叔父----当涂县令李阳冰,其间郁郁寡欢,终日以酒解愁,终于在大醉之中离开了人世。
关于李白去世的民间版本是:他月夜醉酒、乘兴登船夜游当涂江,见水中倒映的月亮煞是动人,竟跳江捞月,而后骑鲸升天,终于成了仙人。当地喜欢并尊重他的百姓在江边为他堆起了衣冠冢来纪念他。有诗为证:“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
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是我的愿望,也是广大喜欢他的人们的美好祝愿,因为,他的内心,始终如皎洁的月光那般纯洁。
我久久地在月夜茕茕徜徉,思绪随风摇曳,与诗仙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古的无声对话 。
此时,夜空如洗,明月高悬,仍是那一轮在唐朝被诗仙所描绘过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