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浅谈二里头遗址的王都地位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王晓文 孔曼


        古老的文明逐水而生,二里头遗址紧邻黄河,南依古洛河、北靠邙山,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因为临近洛河故道,洪水肆虐,二里头遗址位于一块半岛状高地上。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埋藏着华夏民族的历史之谜。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自此,几代考古学家用了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对洛阳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和研究,现已发掘出“井”字形大道、大型宫殿基址、居民区、大型青铜冶铸遗迹、烧陶、玉器、骨器作坊和窖穴遗迹,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青铜器、玉饰、绿松石龙型器、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万余件,考古学家还在一些破啐的陶片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考古证明,当时的二里头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会使用铜刀等小型工具,把绿松石和海贝当作装饰品,还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来占卜等等。我们知道,青铜礼器的制造和使用有很强的独占性,多数集中于王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对二里头遗址以及同时期具有二里头文化共性的遗址发掘中,除青铜礼器外,还有不同于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礼器,有爵、觚、盉等,属于政治和社会的象征性器物,在某些礼仪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以由统治者赐予的形式从王朝扩散到各地,陶礼器随之成为国家疆域的开拓者。考古表明,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国内外考古专家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都斟鄩!
         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3500年的三百年间,二里头曾是中国夏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即王都斟鄩的所在地,演绎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迭的壮阔历史。
        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在规模宏大的二里头都城里,人们的生活起居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文明高度,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相当地讲究。二里头人食用粟、黍、稻、麦、豆五谷,也爱吃烤熟的肉,留下了大量灼烧过的动物骨骼。铜镞、骨镞既当兵器也用于狩猎,经过精心打磨的各类器具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工精细。贵族们使用陶礼器、玉礼器和青铜礼器举办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佩戴奢华的象牙簪和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饰,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在居住方面,从高大的宫殿建筑到四合院式的贵族住宅,再到半地穴式的“窝棚”都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建筑形式也反映出当时的阶级差别。二里头的墓葬亦分大、中、小三种形制,大型墓葬有奴隶殉葬,中型墓陪葬有青铜器、玉器,小型墓葬极少陪葬品,从墓葬规制亦可看出阶级分化的明显痕迹,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遗址是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从洪荒时代迈入文明社会的典型代表。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的大路上,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两道车辙痕,两辙间距约为一米,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双轮车使用痕迹,说明二里头人的交通工具相当超前。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例可能与文字有关的刻划符号,但是仅限于陶器和骨器。这些究竟是不是文字,学者们见仁见智,不过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二里头文化之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初期文字已经出现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较大范围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二里头一定会发掘出确认文字来证明夏代历史的真实存在。
        考古证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座规划缜密、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遗址内的中心区域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区方正规矩,建筑基址群排列有序,其布局首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俨然一座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发掘出的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并且具有明确的中轴线特征,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这个遗址就是夏都斟鄩遗存。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家致力于寻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遗存,这种探寻活动集中在河南中西部地区。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夏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都距洛阳不远。《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这些文献表明,伊洛交汇的洛阳盆地是夏人的活动区域,地望与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恰好相合。这个王都遗址,就是史书记载的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载:"仲康居斟鄩。"。根据众多史料考证,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遗存的结论,得到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夏商周断代文明得以贯穿,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明淌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河流,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起,组成了华夏历史的童年。
         二里头文化处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因其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贯穿于洛、颍、伊、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已发掘出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汝州市煤山,禹州瓦店,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地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达一百余处,普遍具有明显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特征,二里头遗址则为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也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帮助我们找回祖先的记忆,“最早的中国”在这里一览无遗。从陶器到青铜器,从聚落到王朝,二里头文化见证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诞生,开启了华夏民族进入国家的旅程。夏都斟鄩被历史埋藏,一代代考古人坚持不懈,用双手扒开了一座王都——斟鄩,展现于世人面前,使二里头遗址的王都地位大白于天下。(王晓文  孔曼)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