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苦乐童年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李广欣

一、 如画家乡
     莘营村一我的家乡,隶属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是个不大的村庄,在我小时候也就是一千余人口。村东临黄河支流——伊河,清清的河水常年从她身旁流淌着,用她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们。村西为磨盘山,虽然名曰山,但其实为一座并不高峻的土坡。洛栾公路从村子传过,村庄距洛阳约六七十里,交通还算方便。水利条件不错,村西为顺阳渠、再西是永安渠。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都能灌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干渠修通,灌溉面积则更高达至百分之九十)。
       莘营村  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据史书记载,莘营村最早出现于女娲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青天之后辛营村应运而生。 据传夏代时,伊河西有一个部落首领为有莘氏,又传夏末商初助汤伐桀的商代大臣贤相一伊尹(一说名挚)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河南洛阳辛营村),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伊河西成为伊尹耕种的地方,后世居民居住形成了村落,就把村名称作莘营村。现今全国十大著名记者之一纪希晨即是辛营村人 。 也有广泛传说   莘营村现今村民多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至于是否属实,现今已无从考证。
       在我小时候,村庄人们的日子也就是凑合着能填饱肚子罢了。吃的多是粗粮加白菜萝卜,甚至是野菜,住的绝大多数都是土坯瓦房,甚至还有草房。不过我对她还是深深眷恋着的,毕竟这方水土养育了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直到投笔从戎。
       村前洛栾公路东有一条小河,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河水不深,淹没不了小肚子,不过河水却很缥碧,可鉴人影。每每炎热的夏日,小孩子们便常到河里游泳一刨泳、仰泳,露着小肚皮,沉不下去的。还在水中捉迷藏,将耳朵一塞,潜入水中,许久才露出水面,他人难以发现。河里鱼儿很不少,不必费力便可摸到几条,不会空手的,身上沾满了泥巴,脊背晒的幽黑,比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也逊色不了多少。
       临河的堤岸上,全是杨树、槐树,密密匝匝,枝叶婆娑,构成了一道绿墙,尤其是钻天杨,直插云霄。这个地方是个风口,凉爽得很,人们便常到堤岸上吃饭纳凉,用不着人喊,似乎已成习惯,女人们坐在一块拉着家常,东家长西家短的,男人们则蹲在一起闲聊,偶尔还要哼上几曲小调。我们小孩子们提着马灯,在树上摸蝉,蝉刚脱壳,动弹不得,每次都要轻松地捉上二三十只,炒热便可享受美味佳肴。真是田家的乐啊!
       村西五六里地有座山坡,形似磨盘,故而人们称之为磨盘山,山不高,但土地贫瘠,石头又多,当时流传着这样一曲歌谣。
                                                                                       磨盘山,高又高。
                                                                                       不长庄稼长荒草。
                                                                                        料将石头到处是,
                                                                                        上坡光碰脚趾头。
                                                                                         ......
         这首歌谣流传了很久,只是年长日久记不全了。不过幸运的是村子六七成耕地能灌溉上,收成不算太差,人们总算不必过于担心饿肚子问题。这在当时也是坡地人们的向往之地。人们千方百计想搬迁下来,至于年轻女子找婆家更是想在沿伊河川两岸。
                                                                                                   河滩
        伊河滩,人们的最爱。河流多,虽然不大,但纵横交错,仿佛“江南水乡”。当时道路旁,河堤上不像现在稀稀拉拉没有几棵树,而是许许多多树木,
   高大粗壮,枝繁叶茂,把阳光遮盖去了许多 ,构成了一道道绿色长廊。走在这里,即使三伏天也感觉不到太热。
       河滩水源丰富   ,鱼儿也多,在河里成群结队,自由的嬉戏。我们常割草  ,也常捉鱼。找来树枝,泥块将河水拦住,用脸盆排水,惶恐不安、乱蹦带跳的鱼儿便呈现在我们眼帘,捉起来就省力气得多。衣服上、脸上溅了很多泥点,累的汗淋淋的。不过一看到地地道道收获,累和热全部荡然无存。河滩稻田很多,绿茵茵的。田埂、河堤旁黄鳝、螃蟹洞随处可见,我们用手掏,用铁锹挖,每次都不会空手。当然有时也会掏出、挖出蛇来,吓得慌忙跑上堤岸,心里嘭嘭跳了许久。也常被螃蟹咬住手,疼的呲牙咧嘴,但仍然照捉不误。 河滩、伊河两岸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地,村村的芦苇相连,犹如白洋淀。芦苇里有许多鸟窝,我常跟四哥等伙伴们去掏鸟蛋。脸上、手脚经常被划了不少血口,也感觉不到很疼。
       夜里的河滩更好玩,尤其是月光皎洁的夏夜。月色融融,大人们常要给稻田里放秧水,我们就经常跟着到河滩去玩。天空如风平浪静的大海,湛蓝湛蓝的,空中点缀着无数红宝石般的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煞是好看。蝙蝠在半空中自由的飞翔,扑捉着蚊虫。地上风景也甚为诱人,放秧水惊动了萤火虫,稻田里闪出了无数微红的光,宛如天际的星星,又似磷火。劳累了一天的青蛙,呱呱地唱着凯歌,似乎在向人们炫耀除害虫的功劳。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和谐的融为一体,可谓万类霜天竞自由。构成了一幅美妙而又富有思情画意的乡村夜色图。
            我忽然想到辛弃疾的著名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很贴近小时候的家乡河滩夜色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置身其间,总感到有一种诱人的力量使你流连忘返,乐不思归,总要到很晚大人们厉声斥责下这才依依离开回家。
                                                                                        二、 劳动
       小时候人们的生活普遍清贫,大人们忙生产队农活,我们孩子们也不能闲着,五六岁便开始帮大人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小活。当然我们的劳动小的微不足道。
        一年四季,除了冬季草木枯衰,无事可做外,其他时间干得最多的活儿就是割草喂猪,或交给生产队挣工分。那是地里草很难长高,稍长高一点就被割韭菜似的割掉。孩子们还常挖野菜充饥。春天里摘树叶,树花,杨树结满了“毛毛虫”,下落后就发出了嫩芽。柳树吐出了密密匝匝的柳絮,桐树上开了许许多多粉色的花儿,模样挺像喇叭。粉色的槐花散发出股股诱人的幽香。榆树结满了榆钱,一串串的,令人看了馋得流下口水来。
       那时候人虽然小,但却比现在的孩子们要灵活得多,大概是窘迫的生活逼出来吧。不怕树高,也不畏摔着、扎挂着,爬的高高,摘树叶、树花,但凡能吃的都摘。一直到背不动这才回家。除去苦味、涩味,加点粗盐巴,便感到是美味佳肴了。
       到了秋季,坡地上众多的柿树点缀着数不胜数的柿子,我跟哥哥及街坊伙伴们总要摘一些埋于地下,几天后涩味除掉便可食用。夏收、秋收时节,常到地里拾庄稼,交与生产队挣工分。那时可谓勤快,为了生计受了些小累,不过心里总乐呵呵的,生活虽然苦些,但精神比起现在的孩子们要充实的多,无忧无虑的。 
                                                                                                    三、游戏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那时候家里都穷,没有电视之类的,电影一年也演不了几场,演一场电影如同过年热闹。早早占个好地方。村支书喜欢打仗的电影,故而全放打仗片,尽管不时停电,甚至还要从周围村子传影片,需要等不短时间。但孩子们兴致很高。戏剧村里倒是现成的,但演员都是村里社员,父亲就是其中一位。都是样板戏、诸如白毛女之类的,小孩子们看不懂,对此不感兴趣。就自己玩耍,又没有什么玩具,全是土玩法。
       打泥巴仗,满身沾满泥巴,近乎”泥菩萨“。或者把泥巴捏成”窝窝头“形状玩,若对方不炸,自己的炸了洞,便把泥巴赢过来。也有打纸包的,打对方的打翻就赢过来,总把自己的纸包叠的大大的,每次战果不小。还有推铜鼓、打陀螺,用鞭子抽着陀螺,看谁转得快,转的时间长。
       雨天及雪融化天就踩高跷,当时家穷,买不起胶鞋。男孩几乎都踩高跷,避免鞋靴湿凉。女孩子则穿叫做泥木屐的鞋子。木鞋子下安有窄木片。据地面有一定距离,鞋子同样也不易湿。最好玩的要数下雪天,打雪仗,捕鸟。手冻得冰棍似的也不觉得寒冷,把雪球往伙伴们身上撒着玩,甚至塞到衣领里。眼睛也睁不开,直到精疲力尽才肯歇息一会。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雪水。伙伴们还捕鸟,就像鲁迅先生小时候那样,扫开一片雪地,找个竹塞子、框子,用木棍支起来,用绳子双柱,躲在远处观看。发现鸟儿钻进去觅食,稍用力一拉,鸟儿就被罩在筛子或框里,当然也总会飞走几只。用泥巴裹住,放在火上烤,泥巴烘干了,鸟儿也烤熟了。拨开泥巴享用,香气扑鼻,享受美味佳肴。
       每每月光皎洁的夜晚,吃过晚饭,同街道的孩子们便不约而同地跑到村西的河堤上,玩打鬼子、捉汉奸、抓特务的游戏,分为两派,八路军、日本鬼子,或者是公安人员、汉奸特务两个阵营。多演打鬼子游戏。四哥一直是八路军司令,而纪同庄则为日本鬼子司令官。其他人分成两派。很多人不愿演鬼子,但总得绝大多数人演鬼子。而我则总演八路军,因为四哥是八路军司令的缘故。照顾到伙伴们的情绪,一场演完后角色换一下,谁也没啥说。
       河堤成了双方的阵地,树枝成了大伙的武器。我军不怕死,勇猛前进、战斗,被打中就算牺牲,躺倒地上装死,不能再参加战斗。不过我军基本是刀枪不入,很少有受伤甚至牺牲现象。而鬼子则贪生怕死,死伤甚多,稍微战斗一会就缴枪投降。胜利总属于八路军,汉奸特务最后总被抓住枪毙。这样的游戏玩了很长时间,不厌其烦。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起来,而且有趣得多,大伙演得很投入。一直到小学五年级,因为要考重点初中,无心去玩了。
       那段时间,我们常玩到十一、二点,往往到父母亲喊上几遍这才不情愿回家,还要大声叫着,喊着,街道弥散着欢乐的气息。
       童年的往事太多太多,然而很多趣事都随着岁月的远去而忘却了。回想起来,童年还是很令人神往的,虽然生活艰苦。但无忧无虑。多麽希望时光倒流,再重温儿时的苦与乐,可惜时光不会再现,惟有梦中回味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