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冒死进谏的太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光茫

 
  太监是皇宫中豢养的奴才,大都是奴性十足,为了讨主子的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趋炎附势,毫无人格可言。然而在清朝末年,却出现了一位顶天立地,忠肝义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冒死进谏的“烈宦”寇连材,令人刮目相看,为人们所传颂。
  寇连材,直隶昌平人。从小很聪颖,秉性耿直,读过几年书,因家穷不能续读,识字不多。为生活所迫,15岁被阉入宫,充当慈禧太后的梳头房太监。拜闻古廷为师,闻是光绪皇帝宫中的太监,本是贡士出身,爱好文学,为人正直,忠于光绪帝。
  因寇连材聪明伶俐,勤快细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太后宫内的会计都交给他掌管。后调任奏事处太监一年有余,又回任太后会计房。他虽在太后身边,却不盲从太后。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国家陷于危亡境地,维新运动风起云涌,使他深受教育。加上他对宫廷内情了解日深,使忧国忧民的他日益感到国家前途堪忧,常为此苦恼叹息。
  后来他逐渐认识到,光绪皇帝想要有所作为,变法图强,却受到慈禧太后的压制,不能施展抱负。而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不图振作,纵情享乐,醉生梦死,不思富国强兵,反而以海军军费大兴土木,修筑园林。寇连材忍无可忍,终于冒死向慈禧太后力谏,他屡次乘机向太后进谏,太后只当耳旁风,认为他年少不懂利害,屡加呵斥,看在历来勤奋工作的分上,未加治罪。寇见屡谏无效,太后仍我行我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和爱国的良心,使他不忍坐视,决心以死力谏到底。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1896年3月23日)晨,慈禧太后尚未起床,寇连材已痛心地泪流满面长跪榻前,哭着进谏道:“国家危亡到了如此地步,老佛爷即使不为祖宗天下计,难道也不为自己打算吗?怎忍心纵情游乐,坐看国家的灭亡?”慈禧太后照例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认为他疯狂,怒斥他退下。
  寇连材不甘罢休,决心以身殉国,他请假五天,回家与父母兄弟诀别。把他所写《宫中日记》一册交给弟弟收藏,所记多是光绪帝受慈禧太后虐待、压抑的情形。说皇上境遇最苦,连生母都不许见面,每天向太后请安,不命起,不敢起。稍不如意即令长跪,疾声厉色,使皇上胆战心惊,如对狮虎。御膳离御座远的菜多半已腐臭,近御座的也都已干冷,不堪下箸,往往吃不饱。有时让御膳房换上可口一点的菜,管膳者必面奏太后,太后便责他应以俭为德。而太后自已却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他对皇上受制于太后、孤苦零丁、还不如一孤儿的处境,表示愤愤不平。
  他告别亲人回宫后,把平日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分给众小太监,然后于二月十五日(3月28日),向慈禧太后上一奏折,共十条。主要内容有请太后勿揽权,归政于皇上;勿修颐和园,停兴土木;勿游园,回宫居住,停修铁路,练乡兵加强战备;勿用李鸿章、张荫桓并予以革职,仿效尧舜,择天下贤者立为太子等,把自已的主张全盘托出。
  慈禧太后看了他的奏折,气得火冒三丈,以为他是受人指使,想追出他的后台,便把寇连材叫来亲自审问。她责问:“你的奏折是你自己写的,还是受别人指使?”寇答道:“是我自已所写,并无人指使。”太后还不大相信,让他背诵奏折内容,寇朗朗背诵,与奏折相合。再看奏折确实是寇的笔迹,错别字较多,有的句子也不大通顺,证明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寇所写。
  太后又问:“本朝成例,太监有言事者斩,你知道吗?”寇正义凛然地答道:“奴才知道,奴才若是怕死,就不上奏折了!”于是太后便下令把他囚禁于内务府慎刑司,次日移交刑部,命当日处斩。
  二月十六日(3月29日),寇连材被押至菜市口刑场,临刑时镇定自若,脱下一枚碧玉扳指赠刽子手,请他从速砍断头颅。他又以一块玉佩、一块金表赠送来送行的太监。然后他整理衣冠,望阙九拜,从容就义,神色不变,时年仅28岁。
  寇连材就义的当天,惯于落井下石的卑鄙小人杨崇伊,劾奏侍读学士文廷式私通内侍,联为兄弟。次日,慈禧太后下旨将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驱逐回原籍萍乡。一时京城传遍如下对联:“寇太监从容临菜市;文学士驱逐返萍乡。”表达了对寇连材英勇就义的同情和赞扬,及对专横的慈禧的不满。
  寇连材冒死进谏一事成了当时舆论的焦点,人们纷纷议论慈禧太后不能采纳忠言,滥杀正直人士,使寇连材的事迹广为传播。维新派的首领之一梁启超还特地为他写传,宣传他的忠勇事迹,称赞他为仁人志士,号召人们学习寇连材的精神,推行新法,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