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说明太祖朱元璋“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朱元璋不仅大肆屠杀男人,残害起女人来也同样是毫不手软。
杀美女以示自己不近女色的决心。明刘辰在《国初事迹》中记载,“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朱元璋很不高兴,说:“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当即将美女杀掉,以后再也没人敢向他敬献美女了。其实,人家将美女送来了,你不要就是,何必害死一条无辜的人命呢!
杀大臣之悍妻以示对手下的关心。明王文禄《龙兴慈记》记载,开平王常遇春妻子不能生育,朱元璋关心他没有后代,就赐给他两个宫女。可是常遇春害怕妻子吃醋,一直不敢接近宫女。一天早上,宫女端水伺候常遇春洗脸,一双手又白又嫩,常遇春不由得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就上朝去了,等他回来,妻子捧出一个红盒子给他,打开一看,是宫女的那双白手。常遇春吓了一跳,直到第二天上朝,还是一副惊魂不定的样子。朱元璋觉得奇怪,就追问他怎么回事。常遇春不敢隐瞒,只得如实禀告,并且叩头谢罪:“圣上可怜臣,赐给我两个宫女,却落到如此地步,辜负了圣恩,我都忧虑了两天了,真是罪该万死!”朱元璋没事一样笑道:“没关系,我再送你两个就是,先到我宫里喝杯酒解解忧。”暗地里,却悄悄派手下去将常遇春的妻子杀了并肢解,上面写着“悍妇之肉”分赐给大臣们。常遇春还蒙在鼓里,等回到家遍寻妻子不着,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从此惊吓得了癫痫病。
杀大臣之妒妻以绝后患。明余永麟《北窗琐语》记载,“中山武宁王徐达夫人谢氏,膂力过人,常持铁器重百斤者,军中随行”。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封徐达为中山王,按道理,徐达夫人谢氏也该知足了,谁知她偏偏不,每次进宫朝见朱元璋老婆马皇后,就有“我家不如尔家”之类的话说出来,明显是对分封不满意。马皇后有意无意地对朱元璋说起这件事,还说:“这些枕头边的话,不知道徐达是不是在意。”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元璋心里就琢磨了,这徐达要是耳朵根子软,说不定那天会对我不满。一天朱元璋宴请群臣,趁徐达不在家,派人将谢氏杀死在家中。然后没事人一样,端起酒杯赐酒给徐达,说:“今天你可免诛灭全族之灾。”徐达听了,还蒙在鼓里,跪着喝了这杯酒,回到家里见到夫人被杀才有些明白过来。
杀妓女以正朝纲。《国初事迹》记载,(李)文忠守严州,在家留宿娼妇韩氏。朱元璋知晓后,派人将韩氏杀掉。李文忠身为严州太守,嫖个娼本属小事,朱元璋为何如此上心?原来,明朝开国之初,官员嫖妓成风,无心问政,朱元璋大怒,下了一道圣旨:“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之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宿娼者罪亦如之。”李文忠这么做,岂不是和我过不去?朱元璋心里自然不舒服,但李文忠毕竟是朱元璋姐姐的孩子,是自己的外甥,而且功勋卓著,朱元璋还算大度,仅仅只是杀了韩氏了事。
杀女僧、家妇以正视听。《国初事迹》记载:“太祖尝使人察听在京将官家有女僧诱引,华高、胡大海妻敬奉两僧,行金天教法。太祖怒,将二家妇及僧投于河。”朱元璋年少时因生活所迫,在寺庙中混过四年饭吃,照道理对出家人应该有一定的感情。为什么会对女僧毫不手软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制定颁布了《申明佛教榜册》(共十条),严格限制僧人活动,其中第2条规定:“令下之后,敢有不入丛林,仍前私有眷属、潜住民间,被人告发到官,或官府拿住,必枭首以示众。容隐窝藏者,流三千里。”此时,两位女僧不仅住在人家里,还行什么“金天教法”,岂不是严重违背了朱元璋的旨意,这还得了,故而被“怒”杀。
疑心重杀妃子、浣衣妇。清人查继佑《罪惟录》记载:御河中发现一堕胎婴儿,朱元璋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是楚王朱桢之母胡充妃所为,乃亲自处死胡充妃,并弃尸郊外。楚王来朝,哭求母尸不得,只得到一条练带,归葬于王府。俞本《皇明纪事录》(《明兴野记》)记载: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怀疑宫内有人同外界私通,“将妇女五千余人,俱剥皮贮草以示众,守门宦者如之”。一次将五千妇女剥皮,手段令人发指。
杀女巫怕蛊惑人心。《明太祖实录》载:“宁越有女子鲁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上以为乱民,命戮于市。”一个民间妇女,懂一点天文知识,便被视为“乱民”而杀害。
在女人脸上刺字,割女人鼻尖。《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听说熊宣使之妹年少貌美,欲收入宫中,员外郎张来硕劝谏说:“熊氏已许参议杨希圣,若明取之,于理不妥。”朱元璋立时怒火中烧,令壮士用刀捣碎张来硕牙齿。李善长弹劾参议李饮冰与杨希圣弄权不法,朱元璋想到熊氏是杨希圣未婚妻,不由嫉恨交生,下令在二人脸上黥刺“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宜此刑”字样,又命割李饮冰之乳,立死,劓杨希圣之鼻,安置淮安。
《国初事迹》载:“赐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饮,拨与歌妓十余人。太祖令内官觇视,後国珍令歌妓脱去皂冠,穿华丽衣服混坐。太祖怒,令壮士拘执国珍,与妓妇连锁於马坊,妓妇劓去鼻尖。”
朱元璋就是死,也不放过女人。他不仅屠杀宫女开明代先河,以宫女殉葬也开了明代先例。据《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当然上述史料所记载的是否完全属实,尚待考证,但朱元璋的嗜杀成性早有定论。他为何如此残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天性。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胡蓝之狱》就云:朱元璋“雄猜好杀,本其天性”。朱元璋青少年时代吃过苦,就体现出外向型攻击性格。二是心理问题。起事后,一直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难免心理扭曲。《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九云:“又谕李善长等曰:人之一心,极难点捡,朕起兵后,年二十七八,血气方刚,军士日众,若不自省察,任情行事,谁能禁我者?因思心为身之主帅,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点检,此身与心如两敌,然时时自相争战,凡诸事为必求至当,以此号令得行,肇成大业。”朱元璋明显意识到了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状态。即位后,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以致神经衰弱。明无名氏《天潢玉牒》云其,“勤于听断,四鼓而兴,未明而朝,日昃始罢,体或不豫,亦强出视朝”、“四夷小有警,则终夕不寝”。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亦云其:“中夜寝不安枕。”《明史·宋濂传》断言朱元璋:终致患上心跳过快的病症,因而更加烦燥不安,神经过敏,动辄暴怒失常。
当然,封建社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君主意识几乎在所有的帝王头脑中都十分强烈,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