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对手机APP侵权行为要采取严打措施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江德斌

        莫名其妙收到的短信、不知何时安装的APP、后台正悄悄运行的程序……在智能手机已得到全面普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高度依赖各式各样的手机APP,同时,消费者被侵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16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等条款均明文写在《规定》中,但用户被手机应用程序侵权的现象依然屡有发生,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据5月24日《人民日报》)
         手机APP侵权现象已经泛滥成灾了,几乎跟前些年的垃圾短信形势一样,且后果更为严重。现在手机APP的功能很强大,对手机的权限要求也高,经常采取强迫手段开启部分隐私权限,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以掌握用户的消费行为、个人轨迹等,挖掘可以商业化的数据价值。由于智能手机里面记录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资料、各种账户密码,这些资料一旦遭到非法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和财产,就会面临安全隐患,遭受电信诈骗、盗窃财产、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等风险。
         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6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2016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205万余个,以诱骗欺诈、恶意扣费、锁屏勒索等攫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应用程序骤增,占恶意程序总数的59.6%,较2015年增长了近三倍。可见,《规定》的出台,并未遏制住恶意程序的增长,凸显手机APP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引导用户从正规应用商店下载APP,并强化应用商店的安全管理责任,完善APP安全审查程序,为用户堵住恶意程序。
          2016年公安机关共侦破侵犯个人信息案件1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00余人,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300亿余条。其中,抓获涉及40余个行业和部门的内部人员390余人、黑客近百人。在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里,部分就是因恶意程序盗窃所致,还有部分是APP运营商的数据管理漏洞,遭到黑客入侵、“撞库”而发生大规模泄露。由此引发的电信诈骗事件频繁上演,给民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部分人甚至因此财产尽失而走上绝路。
近年来,媒体时有曝光用户隐私信息遭到非法盗取和泄露,其中部分就是因APP肆意收集用户资料,却没有妥善保管好所致。甚至有部分APP采取欺诈的方式,恶意收集用户资料后,将其售卖给其它商家或不法分子,用于不法行为,给用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见,要遏制这种行为,维护互联网安全,就要严守APP的开发关口,给APP设置“防火墙”,限制其随意开启相关功能,将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用户。
         “没有惩罚措施的行政法规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目前对于手机APP的侵权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对手机用户权益的保护分散在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乃至民法里,司法认定和执行均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因此,应考虑到手机APP对于民众和社会的影响,有必要对其单独立法,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加强执法力度,对侵权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