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散文】仰望木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其鵬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 杜牧《题木兰庙》 


        一
        踏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暮春小雨,来到虞城县营郭镇的木兰祠,瞻仰探访这位驰名中西、令世代景仰的巾帼英雄。
        站在《木兰跨马出征》的高大雕像下,抚摸着伟岸的基座,透过冰凉的石头,分明触摸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余温;吟诵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磅礴草书《木兰辞》,不禁心怀激荡、遐想联翩。
和《木兰辞》同样打动我的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题木兰庙》。
       《木兰辞》在初中课本里学过,杜牧的《题木兰庙》课本里没有。这首诗是在我念初中的时候,偶尔从一本课外书上读到的。
       当时虽然不是很理解诗句的深厚内涵,但凭第一句“弯弓征战作男儿”就深深喜欢上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那是何等的英姿飒爽、英雄豪迈啊!在我少小的心灵里已经悄然埋下了一颗崇尚英雄、崇敬木兰的种子。
        随着阅历的丰富,思想认识的提高,对这首诗,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生动的刻画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飒爽英姿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从女儿之身的视角,发挥想象,精心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激烈战斗之后的闲暇时刻,木兰做梦都想着自己也像姐妹们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坐在妆台前勾画双眉,享受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
        诗人笔锋一转“几度思归还把酒”,“几度”二字,说明她是多少回做梦都想回到家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作为一个天性爱美的少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过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小女人生活的思想情感。
        面对残酷的战场形势,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回到家乡是不可能的,内心的煎熬向谁倾诉呢?
她想起离军营驻地不远的青冢,那里埋葬着和番的王昭君,同是女儿之身,两人的命运和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精神是相通的,她们来到塞上,一个从军,一个“和戎”,处境和动机固然有别,但同样都是为了纾国家之急。
       何不把酒向昭君倾诉呢?于是她来到了拂云堆上,面对一丘荒冢,摆上祭品“把酒”“ 祝明妃”,把满腹的话儿尽情的向昭君倾诉。
       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永远博得后世的同情。
        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一直受到人们赞美。
        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烘托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 
         这正是此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高度体现了为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两全的大智大勇、大孝大爱。
自古忠孝难两全,木兰做到了,这正是历代后人倍加敬仰她的精神所在吧。


        二 
       徜徉于镶嵌在四壁上的当代高级将领们题写的碑文前,看那一幅幅遒劲雄健的书法,无不迸发着当代军人对巾帼英雄的崇敬。
        凭吊于孝烈将军高大的墓冢前,看那墓冢上一棵棵槐树槐花飘香,不正是木兰精神流芳后世,让后人怀念的寄托之物吗?
        遍植槐树而不是通常的松柏,的确意味深长。
        槐怀二字同音,让后来人更加追思缅怀这位中国唯一、世界唯一、历史唯一的孝烈将军花木兰。 
        一边参观瞻仰,一边思考挥之不去的一连串问题。
       是什么样的经历和身世、什么样的思想和动力让一个花样年华的花木兰,作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决定,从此走上金戈铁马浴血搏杀的战场?这场决然奔赴,一去就是十二年,十二年的战地生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最终拒绝荣华高官的明堂封赏而返回故里?她的故里究竟是湖北的黄冈、陕西的延安,还是河南的虞城? 


        三 
       进入祠院,两边各有一座碑亭,古旧斑驳的石碑凹嵌在碑亭玻璃下,不能辨认碑文所记载的内容,颇觉遗憾。
       迎面就是一座古朴宏伟的大殿,殿前是共游人香客进香的香炉。几个外地游客,上过香又往塑料袋里装了满满几袋子香灰。
       我很好奇,就近前攀谈了几句,他们说是从河北顺平赶过来的,专程为拜祭花木兰而来,带一包香灰回去,祈求木兰保佑平安。
       据说,他们那里也有一座木兰庙,有求必应很灵验,但只是衣冠冢,所以今天专程赶来木兰故里祭拜。这几个人对木兰的虔诚信仰让我怦然心动,感动不已! 
      是啊,花木兰的影响力太大了,他不仅仅是商丘的、河南的、河北的、湖北的、陕西的、中国的,美国拍摄的动画片《木兰从军》在全世界热播,使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全世界传播,成为五大洲的热捧偶像。所以,花木兰也是世界的!
       进入大殿,正中间是花木兰的高大塑像,两边各一组群塑人物,讲述木兰出征送别和得胜还朝的场景故事。
       自西向东三面墙上依次张挂着根据著名画家刘旦宅创作的连环画《花木兰》放大复制的彩色画,每幅画的下面配有一段《木兰辞》的文字,连缀成完整的组画。
       其中一幅“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画面撼人心魄,滔滔的黄河水浪高流急,木兰勒马岸边,回头凝望渐行渐远的家乡和年迈父母双亲,此时此刻的木兰心里,也一定像汹涌        澎湃的黄河水拍击着木兰的强大而又柔弱的内心! 
        过了黄河,就是燕山胡骑鸣啾啾的生死战场了,是得胜还乡还是马革裹尸吉凶未卜,怎不让大孝木兰为父母牵肠挂肚心潮澎湃?想必是黯然挥泪一把,才渡过黄河效命沙场的吧!
 
        四 
       从木兰祠出来,大门往东二百米许,有一所中学,是以木兰命名的,叫木兰中学。
        我的两位同学就在这里教书,一位是师范同学,家是营郭镇本地人,在校的时候经常听他讲木兰祠和花木兰的故事,好多年没见了,不知道还在不在这所学校。
        另一位是初中同学,是非常要好的同学,同吃同住了三年,他读大学的时候正好我毕业安家在他的宿舍旁边,经常在我家里玩,所以交情很深,他就在这里当中心校长。
        既然来到这里自然要见一见老同学。
        师范的那位同学因为正在上课没见着。
       我刚进大门,校长同学就看到我了,从办公室里迎出来。
       闲聊中,得知他对木兰祠和花木兰有较深的研究。
       据他说,去年北京来了几位专门研究木兰文化的专家,实地考证,希望能找到木兰故里之谜的答案。
       他结合历史文献和本地民间传说以及自己的研究,讲了三个故事,得到专家首肯。 
       元朝的时候有位归德府(今商丘)的官吏,是河北完县人,现在的保定市顺平区。在完县城有一座木兰庙,庙里有一块石碑,详细记载了木兰庙是花木兰的衣冠冢,木兰是归德府南亳人氏,魏姓。他手里有一本《皖县志》,对木兰庙和碑文都有详细记载。听他这样一说,刚才在祠堂前遇见的几位河北人所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木兰姓氏历来有各种说法,湖北黄陂说她姓朱,陕西延安说她姓花,河南虞城说她姓魏。我这位同学说,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接着讲了一个故事。
       木兰本姓魏,在营郭镇北不远有个魏庄,这个村庄现在还有,据魏庄的老人讲,木兰是魏庄人,她的姥娘家是营郭镇的,她是住姥娘家。
       木兰的父亲也是一位武将,在战争中有两个生死弟兄,一个是湖北的姓朱,一个是陕西的姓花,湖北那位弟兄认木兰为义女。陕西的那位弟兄遭奸臣陷害被杀,他的妻子是位武功高强的奇女子,决心替夫报仇,从此     乔装打扮装疯卖傻来到营郭镇,在营郭镇南边的营郭台边搭了一个草庵子栖身,等到皇上巡视的机会侍机刺杀,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
       附近的小孩子顽劣淘气,总爱欺负这个疯老婆,只有一个孩子例外,不仅不欺负她还看她可怜,经常给她拿馍送饭。疯老婆见这孩子心地善良聪明伶俐,就暗中收他为徒,悉心调教,把自己的一身武艺都传授给她,这个孩子就是木兰。
        疯老婆死后,木兰扶棺千里送回她延安老家安葬,并在墓前立碑纪念,落款女儿花木兰。这块碑后来被一位农民在耕地的时候发现,所以那里的人认为木兰姓花是延安人氏。 
        听他这样一讲,花木兰的故里和姓氏之争便迎刃而解了。北京的专家听了也是很感兴趣。 
        接着他又讲了一个现身说法的故事。
       一位著名的女企业家,身患肿瘤恶疾,身体虚弱不堪,前去北京求医途径商丘,听说木兰庙在虞城营郭镇,很灵验。于是顺便到木兰祠进香祈求庇护,希望能宽限时日到北京诊查治疗。说来真是神奇,到北京以后,    检查结果大出意外,根本没有查出肿瘤,她自己都不相信,并拿出在香港检查的报告单让医生看 ,医生看了也觉得奇怪。
        这位女企业家忽然想起在木兰祠进香的事,大为震惊。我这位同学说,当时她来的时候是他陪同接待的,现在已经是经常联系的朋友,去年这位女企业家在郑州举办中国妇女论坛的时候,还特意邀请营郭镇的一位女副镇长和他两人出席论坛大会。 
        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这位女企业家是不是真的因为木兰护佑而得以痊愈就不得而知了。
        但我宁愿信其有。
        更希望,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能像这位女企业家一样得到木兰的神灵庇护,永享平安。 


        五 
        一直聊到中午十一点半,告别时,同学挽留中午一起吃饭。
        我笑说,听君一席话、胜似一顿餐!吃饭就免了吧,还有别的事要办,改日再来叨扰。
        在回来的路上,心里甚是释然,刚来的时候诸多的疑惑已经有了答案。
        她生长在一个爱国军人之家,自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练就了一身超群出众的武艺,她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和杀敌报国的本领,看父亲年迈、弟弟幼小,做出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壮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她是姓魏、姓朱、姓花,家乡故里是虞城、黄陂还是延安,站在历史时空的大背景下审视,这已经不重要了。 她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世界的巾帼英雄,是我们乃至整个人类崇尚英雄的记忆符号,这就足够我们为之骄傲自豪的了。
      在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社会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外忧内困的考验,我们每一个正在追梦的人,都应该向英雄致敬,擦亮英雄的名字,高高的仰望木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