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温暖的灵魂唤醒。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壮阔画卷中。陈丹清——郑州经贸学院的一名普通的老师,她以崴脚坚守的执着、笃学不倦的追求、温润育人的智慧,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持续成长”的生命姿态、“以生为本”的教育初心熔铸为独特的师者光芒,不仅照亮了学生的成长征途,更为教育同仁树立了“有高度、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精神标杆,诠释着当代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与生命厚度。
拐杖撑讲台:那抹坚守,是教育初心最动人的模样
教育的初心,往往藏在那些“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守里。数月前,陈丹清老师在赶往教室的路上意外崴脚,剧烈的疼痛让她几乎无法站立,医生再三叮嘱需静养三周,避免负重行走。可当她想到课程进度表上未完成的章节、学生笔记本上待解答的疑问、教研组里未敲定的教学方案,便毅然将医嘱揣进兜里,在同事的搀扶下拄起拐杖,一步步走向熟悉的讲台。
站在讲台上的她,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只是每一次转身板书时,微微蹙起的眉头会暴露强忍的疼痛;课后辅导时,她会提前将椅子搬到教室角落,却依旧耐心地为学生讲解难题,直到最后一个学生露出释然的笑容。这份坚守,早已超越了“敬业”的表层意义——它是对“教育即责任”的深刻践行,是用自身行动告诉学生:何为担当,何为热爱,何为“心中有他人”的价值追求。而这份精神,也如星火般点燃了同事们的工作热情,教研组里主动分担任务、课后自发研讨教学的氛围愈发浓厚,形成了“一人坚守,众人同心”的教育合力。深夜书为伴:那份笃学,是开拓视野最坚实的脚步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陈丹清老师始终坚信,只有不断更新自我,才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在教学任务繁重、班级管理琐碎的日常里,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反而以更前瞻的眼光规划自我成长 —— 在2021年,她毅然报考博士研究生,开启了“白天站讲台,深夜啃书本”的双重生活。
多少个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陪她研读前沿著作;多少个周末,图书馆的桌椅见证她撰写学术论文的专注。有人问她“都已经是骨干教师了,何必这么拼”,她笑着回答:“我的学生在成长,我的知识不能停滞;教育在发展,我的理念不能落后。”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博士学业,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等前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仅让她的课堂充满深度与新意,更让同事们深受启发——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主动参加培训、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校园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专业成长氛围,推动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笔墨藏温柔:那些细节,是育人温度最鲜活的注脚
“教育的本质是爱”,在陈丹清老师身上,这份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细节。她记得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道内向的学生害怕当众回答问题,便会提前私下沟通,给予鼓励;了解调皮的学生擅长动手实践,便会在课堂上为他设计展示机会;甚至能从作业字迹的变化中,察觉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这份细致与温柔,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善良”“包容”“尊重他人”的种子。许多学生毕业后,仍会时常与她分享生活点滴,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是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用一份爱传递另一份爱。
师者如光,照亮教育的“诗与远方”
陈丹清老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坚守中彰显着教育的力量;没有振聋发聩的宣言,却在日常的细节中传递着教育的温度。她用拐杖撑讲台的坚守,诠释“责任”的高度;用深夜伴书的笃学,挖掘“成长”的深度;用笔墨藏温柔的细节,彰显“爱”的内涵。
在她的影响下,“无私奉献”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标签,而是同事们可学可做的行动指南;“持续成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学生们可见可感的榜样力量。她就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教育之路,更汇聚成一片星河,引领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事业的“诗与远方”。(牛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