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守护“非遗”的黑陶手艺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韩春光 韩田田 李治齐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韩田田 李治齐

  “家家木轮转,户户冒青烟”,曾是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的真实写照。兴于唐朝的黑陶制作技艺一直在这里流传,老窑工们依山建窑,窑火一度兴旺。

  岁月流转,随着更为轻便的金属、塑料制品进入市场,盆窑黑陶失去往日的辉煌。近年来,年轻一代黑陶手艺人不断改进制陶工艺,重新让这一指尖上的艺术得以传承、发扬。

  “我现在做的这个,是一个异型缸,它的造型比较复杂,必须用手工来制作……”这名正在为客户赶制订单的黑陶手艺人叫王亮亮,42岁的他从小就对黑陶情有独钟。如今,他经营的蕴典陶坊已经形成占地2000平方米、用工20余人,年产值数百万元的生产规模。

  但是在2001年,由于黑陶市场行情不好,为了生计,很多盆窑村的老手艺人舍弃黑陶,外出打工。当时20岁的王亮亮也萌生了出去见世面、寻求黑陶新出路的想法。

  “当初,我一个人南下深圳打工,主要想博采众长,我找的工作都是与黑陶相关的。在深圳干了几年,我感觉盆窑黑陶依然大有可为,就毅然决定返乡继续做黑陶。”王亮亮回忆说。

  王亮亮回家后,便着手改进黑陶生产工艺,引进了打泥机、练泥机,将劳动力从传统练泥工序中解放出来,并在窑里加装温度表,以便烧窑的时候能够更精准地控制温度。随着制作工艺的升级,做黑陶变得不再费力,年轻人也愿意干了,王亮亮的黑陶生产线逐步成形,开始批量生产。

  “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盆窑黑陶,再次走进市场,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盆窑黑陶展露新颜。

  看准了鱼盆市场的王亮亮,潜心研究黑陶鱼盆制作技艺,并于2009年参加第七届深圳文博会,一举拿下12万元的鱼盆订单。消息传出,盆窑村沸腾了,看到黑陶广阔前景的手艺人们重拾老手艺,陶窑再次热闹起来。

  随着黑陶再次被市场认可,订单逐渐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订单来了,可我们的产量跟不上,于是我就引进规模化生产工艺,产量问题终于解决了。可是产量大了,人照顾不过来,又出现了坏坯的情况。我又开始不断外出学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现在我们不仅能实现单刀压坯成型,还可以全自动滚压成型,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王亮亮欣慰地说。

  王亮亮对黑陶的情感印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作为年轻一代的黑陶传承人,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下一步,我打算引进更加先进的注浆工艺、高压注浆,努力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增加小件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制作,扩大生产品类规模,争取打造一个集研学、参观、旅游于一体的黑陶文化产业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有了王亮亮这样一批技艺能人的返乡,带动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如今,山王庄镇盆窑村已经有200余人从事黑陶制作,黑陶产品涵盖鱼盆、花器、茶器、香器、生活用器、工艺品等。不仅在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热销,还远销韩国、缅甸等国家,年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