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陪伴父母乡村游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凤翔




       时序进入暮秋,还不算太冷。窗外阴沉沉的,给人压抑的感觉。休假在家,突然觉得应该带上父母到美丽的余川转转,呼吸乡村新鲜空气。
      父母满心欢喜,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就像小时候他们带我进城一样。说来也怪,当初在乡下,他们说什么也要供我们读书,脱离农村这个“苦海”。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父母起五更,睡半夜,从没睡过囫囵觉。每当半夜被尿憋醒,常常听到父亲把缝纫机踩得哒哒响。母亲那双粗糙、到处是裂口的手或在切猪食,或在搓麻绳,或在砺薯粉。
      不过十几年光景,一切完全逆袭倒转。乡下人进城容易,城里人回乡下难。
      母亲被类风湿病都折磨三十多年了,关节的严重变形,上个车都那么困难。她先把一只僵硬的腿翘到车里,再把屁股慢慢挪到座位上,然后把另一只同样僵硬的腿慢慢收回车内。如果不是母亲得了这种病,父母说什么也不会离开故土的。记得从前,当我们一个个羽翼渐丰离开温暖小窝,母亲总在讲,等你们都飞走了,我们俩老就在乡下种点蔬菜果子,供你们享用。父亲总是一头挑着思念,一头挑着乡情往返在城里和乡下。后来由于母亲得了病,走不了故乡坑坑洼洼的山路才被迫跟我们进城。
        小车驰骋去余川的林荫道上,路旁的格桑花向我们张开热烈的怀抱。我告诉父母,格桑花本是草原之花,近两年才引进来的,象征着幸福吉祥。闻到泥土芳香,又勾起了父母的故乡情结。父亲无不羡慕地说,住在乡下多好,建一栋房子,前院养一些花草,后院种一些蔬菜。吃的是放心食品,吸的是新鲜空气。
田野到处是丰收的景象。佛手山药躲在青纱帐里窃窃私语,作依依不舍的最后告白,不久将会被排队等候的货车运往全国各地。桔子、柿子高高挂起红灯笼,为秋天深深祝福。整田机把刚收割的稻桩打入泥底下,等待农人撒下菜籽,春天又是一片金黄。我向父亲宣传:现在政策可好了,政府不但指导农民种庄稼,还帮打好田,提供种子,农民只要管理好田间就行。父亲无限感慨:做梦都没想到,农村变化这么大,社会进步太快了。
       来到新开业不久的怡湖山庄,母亲艰难地下车,然后拄着拐杖,走路时厥起屁股,左晃一下,右晃一下,我的心重重刺痛了一下,父母是真的变老了,虽然一脸的轻松和微笑。
母亲拄着拐杖,变成三条腿了。小时候她打谜语让我猜是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脚走路,黄昏三条腿走路。我绞尽脑汁都猜不来。母亲乐呵呵地指着在膝边爬行的小弟弟,又指指自己,再指指对面拄着拐杖的奶奶,我恍然大悟,终于猜出了谜底。母亲变成了三条腿,说明她已进入了暮年,陪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少。
父母老了,再也回不到年轻时的模样。母亲年轻时,两条齐腰长辫,随着肩上的挑担左甩右甩,让人心生羡慕。她挑起百来斤的稻禾从几里外稻田到山上的打谷场,气都不歇一下。犁田时,母亲扬起牛鞭的样子比男人还潇洒。农闲时,她则挑着做酒的工具从这山翻到那山,吆喝着:做酒啊——
       前面就是荆竹水库了。父亲又免不了来一场忆苦思甜。想当年,修这个水库,不知饿死了多少人。有个农民工饿得实在不行,偷一个萝卜充饥,被主人捉到现场,一顿毒打。那个时候,人人都挨饿,个个都难自保啊。
      车子沿着红色旅游公路前行,当行至余冲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精准扶贫驻点的地方。母亲若有所思地说,这地方我做酒时路过,以前都是羊肠小道,现在都这么宽阔了。
来到横岗山问禅亭,母亲眼尖,发现不远处的山林中有一棵树挂满了柿子。爬树打小就是我的强项,我要爬上去摘,被母亲阻止住了,说万一摔着怎么办,叫你父亲去。哈哈,五十多岁的我,在父母眼里还是小孩。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要去摘。
        这一天,俩老幸福得像贪玩的孩子,天色已晚还舍不得回家。我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