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煜 刘学友)张明辉是平桥区规建办驻胡店乡齐岗村第一书记。驻村一年来,张明辉牢记责任与使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一件件小事着手,从一桩桩实事办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村干群脱贫致富,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逐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如今,步入胡店乡齐岗村,道路宽了,村庄美了,群众富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大家都说: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家。一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身为农民的儿子,能够再次走进农村,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实事,我感到很幸运、很自豪!
胡店乡齐岗村是胡店乡比较偏远的一个农业村,由于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是省级贫困村。去年市里提出驻村号召后,军人出身的张明辉主动请缨,摩拳擦掌计划干出一番成绩。可进村头一天,他的热情就被浇灭了一半。村部杂草丛生,屋顶七窿八眼,院墙断断裂裂,就连最基本的水电都难以保证。眼前景象让我顿觉身负千钧,那一夜,我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能挑起这副担子。组织的重托、单位领导的叮嘱、军人敢闯敢拼不服输的性格使我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
村部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和形象窗口。村部建不好,群众看不起,村干部也没干劲,树立不起威信。张明辉决定从村部建设入手,第二天一大早就向单位领导汇报,在单位的支持下,当天联系好施工队进村开工,修补屋顶、粉刷墙面、拔草除灰、架电接水、添置桌椅,进行全方位整修,短短三天,村部焕然一新。他还特意把村部的一块荒地开辟出来,种植花卉和蔬菜,自力更生,吃在村部住在村部。崭新的村部让群众们眼前一亮,他们议论说:“看样子这个驻村书记是真干事的,不像来镀金的。”
有了村部,还要建强班子。齐岗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班子软、散,没有抱成团。为理顺班子成员的心气儿,他与大家逐一谈心谈话,帮助村民解开思想疙瘩。他借鉴部队工作经验,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让党内生活正常起来;积极发展新党员,大胆培养年富力强的党员后备干部,让村班子强起来;建立村干部轮班制度,带头在便民服务站值守,让群众办事方便起来。很快,村干部们便拧成了一股绳,心齐了,劲儿往一处使了,村部有了生气,村民们有事都来找村干部评评理、解解难,没事也愿来村部唠唠嗑、聊聊天,干群关系逐渐拉近。村干部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村部成了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脱贫攻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贫困村的头等大事。在村干部在全村群众动员大会上,响亮提出了“大干实干三年,坚决甩掉贫困帽子”的目标。口号叫得响,行动更要跟得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他挨家挨户调查了解情况,群众半晌半晚下坡干活找不到人,我就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经常跑三遍五遍。东家得的是什么病,西家有几间危房……全村50户118人的贫困情况,他记了满满一大本子,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地纳入帮扶计划。
去过村部的人都会对办公室墙上一幅胡店乡齐岗村精准扶贫作战示意图印象深刻,为了让村里贫困户的情况一目了然,张明辉多次联系单位技术人员前后一个多月绘制了一副胡店乡齐岗村精准扶贫作战示意图,上面精确地标识了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贫困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列出了一些扶贫措施。把它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扶贫攻坚迫在眉睫,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又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
农村致富三件事,修路、治水、上项目。 近年来,扶贫项目资金很多,但这些钱不能撒胡椒面,要整合好,用在刀刃上。为此,张明辉多次走访老党员,与种养大户、贫困户座谈,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掌握群众所需所急,征集各类意见建议,明确了工作方向。在争跑项目中,为节省经费,张明辉主动学习编制项目书,主动到市区职能部门汇报,不怕碰钉子、丢面子,不怕磨破嘴、跑断腿,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要想摘掉“贫困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子行不通,产业扶贫才是关键。为此,张明辉结合齐岗村的实际情况,在鼓励群众种好粮的同时引导他们发展特色种植,在做精传统加工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养殖大户。齐岗村背靠洪山中型水库,塘堰众多,水质干净,经过市场调查,他提出了发展小龙虾养殖的思路,利用区里的招商平台以及朋友圈、战友群,积极宣传推介,今年年初成功说服在武汉做生意的刘总来村承包水塘,开展生态养殖,出产的小龙虾个大质好,市场紧俏,一天能卖300多斤收益6000元,对外打出了品牌,在村里引起了轰动。我及时让刘总现身说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已吸纳10余户贫困户走上“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路子。群众风趣地说,一塘水,一塘虾,一塘鹅鸭富农家,感谢张书记送来的“致富经”。
“要给群众多做事、做成事,就必须把群众当作父母爱,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甘心情愿地付出、甘心情愿地奉献”,这是全省优秀第一书记代表吴树兰在驻村日记中的一段深情流露,也是张明辉驻村后的“座右铭”。村里哪家老人生病了,他都前去看望慰问;哪家闹矛盾了,他都帮忙协调化解。回到单位,不放弃每次机会主动向外界“化缘”。为村教师协调挡风被、棉手套等出行保暖用品,为全村小学生赠送校服,发动单位干部职工与村贫困户开展“攀亲戚、结对子”活动……一件件不足挂齿的小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一年多的时间,齐岗村俨然成了张明辉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他与“家人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村里的老人见面总会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小伙子,来的时间不长,斗得不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