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成为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老师的弟子、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石家庄站站长的李长征说,河北人对豫剧的爱是骨子里的,所以很多人虽然从事和豫剧不相关的职业,但一有机会都会迅速向豫剧靠拢,优秀的豫剧票友也很多,“你看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有多少擂主都是河北的”。李长征还曾经跟30多位戏友一起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的舞台,展示了他们创排的戏曲小品。
在山东,看豫剧的观众经常是人山人海
张民在山东聊城戏曲圈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既是常与戏迷打成一片的周末戏迷聚会的“带头大哥”,也是聊城专业剧团的业务主任、唐派再传弟子中的大腕,经常带着剧团来河南演出。
张民1988年从济宁戏校毕业进入聊城市豫剧团(目前为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花脸、武生都唱过,十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豫剧唐派艺术。当时济宁和聊城的豫剧都特别火,是影响最大的剧种。刚开始张民是通过听磁带来学豫剧大师唐喜成的唱腔,靠着磁带和团里老师的指导,他排演了唐派代表剧目《南阳关》,饰演南阳侯伍云召,特别受观众欢迎。“当时在聊城、济宁、菏泽都有很多人听豫剧”。上世纪90年代,张民所在的剧团到河南驻马店演出,河南省豫剧一团的一位音响师无意间听到张民唱的《血溅乌纱》,说这是纯唐派,把他推荐给了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张民立刻表示要拜师,贾廷聚观察了他几天之后欣然同意。
“老师把他的艺术传给了我们,再往下传承我们必须努力,应该想方设法为振兴戏曲想办法。”张民对大河报记者说,在山东,他每年都组织一次豫剧唐派联谊会,并鼎力支持聊城戏迷的活动,自己也收徒授艺。最近,他还想把自己周围学戏的年轻人集合起来排一部新戏,“难度不小,特别是资金投入,但我会努力争取实现这个目标,并把这台戏带到咱河南的豫剧节”。
在山东,豫剧红火的地方不只是聊城,济宁也是豫剧戏迷的大本营。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原济宁市豫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殷宪智说,济宁的豫剧表演团体有十几个,并且得到了当地企业的支持,“有家酒厂每年都给这些剧团资金扶持,一家一年一到两万,加上这些团体平时也有一些演出的收入”。当然,就算不给钱,很多票友戏迷也心甘情愿地参加演出活动,“我们去公园演出每次都有上千人观看,一看那人山人海,你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为了戏,为了观众,啥都值了”。
在北京,鸟巢旁边有好戏
9月30日晚,在北京鸟巢景观大道举办的北京豫苑春戏曲协会迎国庆折子戏演唱会吸引了很多观众。据大河报记者了解,豫剧在北京粉丝众多,2008年以后陆续有豫剧戏迷在鸟巢旁的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附近演唱,最近几年,“鸟巢”成为戏迷们风雨无阻的去处,几乎每天下午或傍晚都有豫剧演唱。
半年前的3月19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演出小分队慰问在京务工人员演唱会也在此举行。没有高台,没有帷幕,但李树建、汪荃珍、金不换、范静等众多豫剧名家与京城豫剧戏迷的现场互动气氛热烈,《程婴救孤》《七品芝麻官》等20多个名剧名段引发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北京站站长王洪军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组织豫剧活动。他们有自己固定的室内场所,参加活动的都是铁杆豫剧迷,大家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唱者看者都很开心。
在江苏,豫剧现身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
每周日下午,江苏苏州馨泰花苑社区都会成为戏迷的乐园,苏州豫剧协会的票友们会雷打不动地聚在这里一唱就是半天。活动召集人、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苏州站站长刘兵是河南扶沟人,在苏州打拼多年,如今在一家医院做管理工作。“我特别喜欢豫剧,特别是唱腔高亢明亮、激昂奔放的唐派艺术,听起来令人振奋,回味无穷。小时候由于家庭原因,没能选择艺术之路,这一直是我的遗憾。”刘兵说。2000年,刘兵见到了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老师。贾老师被他的执著和艺术追求所感动,决定向他亲授唐派艺术。2013年,刘兵拜到了贾廷聚老师门下,成为豫剧唐派的再传弟子。
“我和老师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一回去我就会去见老师,平时则是利用手机,我唱一段就发给老师,老师就给我挑毛病。”刘兵的演唱水平长进很快,但最让他兴奋的不光是自身水平的提高,还有周围热爱豫剧的人的不断聚集。在苏州工作的豫剧爱好者成立了苏州豫缘戏曲票友会,为大家创造交流的机会,参加活动的人数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刘兵常常对戏友们说:“大家只要好好学,一定都能登台。希望大家能真正地把个人水平提高,活动一次就好好学一次,不光能清唱,还争取能会演折子戏。”刘兵等人通过各种渠道邀请河南的豫剧艺术家前往苏州指导,一有机会就搞演出,让每位票友都有“代表作”。在戏友们的推动下,苏州的豫剧组织从无到有,戏迷也越来越多。苏州每年都会举办的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在京剧、越剧、沪剧之外也加进了豫剧,让苏州的豫剧迷们非常兴奋。
刘兵告诉大河报记者,去年10月,豫剧名家汪荃珍主演的《风雨故园》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当时他和很多当地的豫剧爱好者都去观看了演出,在汪荃珍老师演唱那段著名的“小蜗牛”唱段时,剧场里没有观众走动,也没有人说话,都沉浸在对豫剧艺术的享受之中。
河南“娘家人”永远是省外豫剧院团的坚实后盾
豫剧在河南省外拥有活跃的院团和大量拥趸,但这些年一些地方的豫剧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豫剧在一些地方被边缘化,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上都做得不是很够。在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剧作家陈涌泉看来,豫剧能够在很多地方存在,可以证明这个地方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以及地方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底蕴,正所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我知道有一些外省市的豫剧团受地方政策影响近几年都改名叫梆子院团了,不过他们还是经常演豫剧,因为观众在那里,戏迷在那里。”陈涌泉对大河报记者说,对于这些院团,河南的态度很包容,欢迎他们常来河南演出,包括邀请他们参加豫剧节。作为豫剧最坚实的大本营,河南会成为他乡豫剧团体坚实的后盾,为他们输送“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