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对症下药
走好扶贫路,习近平不仅牵挂在心,更是身体力行深入基层调研,在实践中探索发展路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走遍全国各地,在考察中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展开方向,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实现由单纯的“输血”到“造血”,扶贫思路日渐清晰可辨。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媒体分析认为,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扶贫谁?怎么扶?在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习近平在会上提出了“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路,强调把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再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帮助各地各户找到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脱贫对策。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打赢扶贫攻坚战”,足见扶贫在他心中的分量始终不减。在湖南团,习近平详细询问了十八洞村近两年精准扶贫进展情况。“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去过的每个地方都要抓反馈。”习近平明确强调,精准扶贫不能制造“盆景”。
适应经济新常态,创新精准扶贫新机制、新模式,习近平强调的另一条重要思路是产业扶贫。今年7月18日,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扶贫不等于一味的等待支援,当救济式扶贫“治标不治本”,产业扶贫却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习近平2014年5月15日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批示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思路,是对“贫根”的治本,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健全“建档立卡”管理制度,到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创新理念,从笼统的政策、资金扶贫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交通扶贫、电商扶贫等因地制宜扶贫,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造血”扶贫模式正不断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