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平党申
一、那山那水那路
在汝州西北四十里许,群山环抱中,一峰独秀,它就是古称金华山、玉羊山、药王山,今之禹王山,海拔884米,为汝州市西北最高峰。
玉羊山是座名山,历史古迹和美丽传说颇多。山之阳半山腰,众山余霞无而此山独留,为古汝州八大景之一,明万历《汝州志》有诗赞曰:一壁崚嶒踞玉羊,苍苍千尺散琳琅;秋深积翠浑如洗,留得残阳倩晚妆。山顶有薄太后庙遗址,东汉文帝之母薄妃受吕后迫害流落汝州,在玉羊山点石为羊, 大灾之年济民的故事千古传唱。山之阴半山腰,有一对巨石横卧山腰,人称石门兜,流传有南蛮子盗金洞的神话故事。传说古时石门兜之间有一山洞,洞里有个老太太整日在管护金驴、金马在碾金子,人们远远就能听到洞里老太太吆喝声和金磨转动声,就是找不到洞门。在此地不远的塘沟附近, 一葫芦藤上结有一个宝葫芦。一个聪明的南蛮子发现了宝葫芦是金洞门钥匙的秘密,就摘下宝葫芦,打开金洞,贪婪往袋子里装金子。宝葫芦没有长足百天,支持不住了。但这个南蛮子贪心太大,没有及时返回,被关在了洞中。
荆水是汝州西北经济文化图腾的龙脉。丰沛的河水不仅浇灌了荆河两岸的肥沃平原,也造就了沿河原始村居和交通驿路,使天堑变通途。
古禅狐聚路庄。《水经注》说:“汝水又左合三里水,水北出梁县西北,而东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故惮狐聚也。《地理志》云: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水经注疏》说:“今有一水,出汝州西北路寨东,东南流,迳州西入汝,当即三里水也。”禅狐聚就在现在夏店镇的路庄村,三里水就是现在的荆河。
夏店镇境内以荆河为名的古村寨不少,有毛寨、户寨的荆阳寨,关帝庙村的荆源寨,河口村的葛河口寨等。
沿荆河北上有古宛洛茶马古道分支线,马帮驿路。唐宋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形成了豫西经洛阳北通山西,南达湖广的茶马古道,北运茶叶、丝绸,南运食盐、马匹、香料等货物,繁荣一时。因木轮车、铁轮车在官道行走缓慢,马驮骡扛马帮便捷交易应运而生。沿荆河驿道就是从驻马店、南阳经汝州通往洛阳的马帮捷径,此道比经官庄、临汝镇官道近一天的路程。
玉羊山之阴的满泉河,东西曲折十余里,古马帮驿道沿河在沟壑间徘徊,山高沟深,林木丛生,人迹罕至,地势险要,为汝州通往洛阳马帮驿道咽喉。满泉河沿岸因马帮驿道兴起,逐渐有人家居住,从上而下,有甄家窑、刘窑、杨窑、葛河口,出山之后是汝州市西北重镇夏店镇。古谚语“稀泥毛湖洞,三栎两道橿,过了虎头山,才能望见天”,就是形容满泉河驿道的山路之险,曲折难行。
二、古寨古树古碑
甄窑村位于玉羊山之阴,是满泉河的发源地。此地原没有人居住,唐宋以后,因宛洛茶马古道马帮驿道的兴起,渐有人烟。明代称此地为三泉沟、耿家窑,清代至今称甄家窑。据甄家窑残缺不全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龙王庙碑记记载:环窑皆山,诚仙境也。山清水秀,不异蓬莱,因而居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传,明末清初,甄姓从洛邑石罢迁入耿家窑,原耿姓败落,不知去向,遂改村名甄家窑。
甄家窑古树众多。沟底、崖顶、河边、堰前,有槐树、皂荚树、橿树、柿树等树种100余种,其中300年以上古树30余棵,有400百年以上稀有树种牛荆茶树。古树见证了甄家窑沧桑岁月,刻下了历史烙印。
夏店镇20个行政村中,老坟古碑最多者当属甄窑村甄家老坟,有古碑5座。
第一座碑是甄拔秀碑。距今最远,清乾隆31年(1767年)酉戌黄钟吉日立,应是甄家窑甄姓立祖碑。碑文记载:清处士甄公之墓,公讳拔秀,配高氏、孙氏;立碑人,拔秀之子及其孙子辈诸人。此碑距今252年,应是甄拔秀的孙子辈中有人地位显赫,为其已故祖父立碑志之。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甄家窑龙王庙碑记中发现,时年甄拔秀和长子甄荣为建龙王庙捐款,推断1718年甄拔秀已在甄家窑立业,至少40岁以上,甄荣18岁以上,甄拔秀的另两个儿子年幼,或没有出生,历雍正、至乾隆初年,甄拔秀已是50多岁之人,如果他活到了60多岁,那甄拔秀应该卒于乾隆十年左右。这个推测从清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创建甄家窑五龙庙碑记中可以印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甄拔秀的三子甄才和长孙甄大用捐款修庙,甄拔秀可能已经故去。乾隆31年前,甄拔秀孙子辈中出现了喜事,最有可能是甄大士考中了秀才。因为甄拔秀后裔孙子辈中,只有甄贵之子甄大士后来在慕义里(夏店镇)做了登仕郎,是九品芝麻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
第二座碑是甄贵碑。甄贵是甄拔秀的次子,字崇宇,和李氏合葬。甄拔秀的三个儿子中,甄贵一门人气最旺,哥哥甄荣和弟弟甄才均单脉传后,而甄贵是五子传家。乾隆53年(1789年)仲春,甄贵的5子 、12孙、11个曾孙为甄贵立碑纪念。甄贵的后裔为其立碑的原因可能是儿子辈出了甄大士是九品芝麻官,孙子辈出了监生甄珣(甄大运之子),秀才甄陶(甄大士之子),一门二秀才,半个举人(监生),值得庆贺。
第三座碑是甄姓家谱碑。此碑立于咸丰七年(1858年)一月二十九日。碑文正面记载:甄姓先祖居住洛阳县东石罢镇,明末屡遭兵荒,清朝定鼎后,自石罢迁居汝州西北玉羊山后甄家窑,是甄瑛的后代。碑文背面记载:甄拔秀承继于甄瑛,迁居汝州甄家窑,阴莹为祖,至咸丰七年传六代,附各代子孙名细。
第四座碑是甄玉宝碑。光绪26年(1900年)4月立。甄玉宝是甄拔秀第七代后裔,后人绝。
第五座碑是甄法碑。碑文记载:甄法是甄大儒之子,甄贵之孙,甄拔秀之曾孙。洪宪元年(1916年)仲春立碑,甄法后代迁址于夏店镇居住。
从甄家窑老坟碑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种是立祖刻碑纪念,一种是子孙富贵修碑纪念,一种是后代绝立碑纪念,一种是后裔迁移他乡在祖坟立碑纪念,一种是纪念族事如修家谱,建祠堂,修坟院等大事的纪念碑,以醒后世。
甄家老坟因气势宏伟,多次遭盗墓贼光顾,最后因坟上无物可盗,坟前东西两根旗杆顶鸟兽形石帽子也被盗墓贼顺手牵羊。现在,甄家老坟四周四根旺角犹在,2米多高的东西旗杆尚存,旗杆上工整的石刻对联诉说了甄家窑甄姓的前世今身。东面是:根在洛邑及沾东都之秀,西面是:枝发汝郡又沐南国之风。旗杆、旺角和家谱碑应都是清咸丰七年修建的,这些装饰,不是寻常人家祖坟敢建的,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修坟建屋是有严格规定的。
甄拔秀下葬入坟时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传清乾隆年间,甄窑村甄老太爷甄拔秀将归西,甄家花重金从洛阳请来一个风水先生,选中了杨窑古寨外荆河边一处好风水茔地,预言:甄老太爷千秋时,下葬的最佳时辰为兔子敲锣鱼打鼓时。不几日,甄老太爷驾鹤西去,殡葬之日,老太爷的孝子贤孙早早将老太爷灵柩抬到茔地,等待下葬佳时。风水先生不慌不忙,让人们将坟茔周围扯上一圈大网,网上系上十几面锣,坟茔正中放上一面大鼓,让人们静等佳时。时值初秋,中午时分天气仍闷热难耐,人们汗流浃背。眼看午时三刻将到,不见兔子来打锣,难道荆河里鱼会自己蹿跃上来打鼓?人们心里十分纳闷,暗笑这个风水先生是个疯子。忽然,从玉羊山山顶飞过来一只雄鹰,也许是半天没有捉到猎物,这只鹰在古寨附近满泉河上盘旋三圈,俯冲到河面抓到了一条鱼,衔到嘴里,然后迅速升起准备返回山中,就在这时,它突然发现河边草丛中躲藏着一只来河边饮水的兔子,这支雄鹰立即又俯冲下来,向兔子发起攻击,兔子看到老鹰来势凶猛,为了活命,不顾东西南北,撒腿就逃,慌乱之中闯进了甄老太爷坟茔地,一头撞到了锣上,这就是兔子敲锣。老鹰正追赶之际,突然听到一声锣响,吓得一哆嗦,嘴张了一下,衔在嘴中的鱼便掉了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坟地大鼓上,这就是鱼打鼓。看到这些,风水先生便说“佳时一到,下葬”。
三、家事族事天下事
追踪家族历史文化,可考的文字记录当属家谱族谱了。甄家窑有《甄姓家谱》。这本清嘉庆二十三年三月编写、洪宪元年孟春重增续的《甄姓家谱》详细记载了甄家窑甄姓的来龙去脉。据《甄姓家谱》记载:甄家窑甄姓先祖为腾云、耀云,世居洛阳县东石罢镇。明末清初,耀云的孙子甄拔秀迁居玉羊山后甄家窑。
为什么是甄拔秀迁居甄家窑?这里还有一段家族恩怨。据传,耀云有甄琚、甄瑛二个儿子。哥哥甄琚门旺,先后添丁六子,长子甄拔贤、次子甄拔俊、三子少亡、四子甄拔秀、五子甄拔良、六子甄拔友。弟弟甄瑛婚后无子,把四侄子甄拔秀过继过来冲喜,后甄瑛添二子,长子甄拔魁、次子甄拔傑。因甄拔秀是过继给甄瑛的先取子,甄瑛又添二个亲生子后,甄瑛夫妇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偏袒亲生子,厌恶排挤甄拔秀。被逼无奈,甄拔秀只好远到他乡谋生,于是在清初康熙年间迁居汝州西玉羊山后甄家窑。甄家窑山清水秀,地广人稀,甄拔秀和其后裔在此垦荒不止。此地好收棉花和黒豆,棉花通过驿道马帮远销他方,黒豆为驿道马帮牲畜饲料最好佐料。甄拔秀在甄家窑遂发家。
甄拔秀在甄窑立足后,生三子,长子甄容、次子甄贵、三子甄才。后甄容有子甄大用,甄贵有五子甄大章、甄大军、甄大儒、甄大士、甄大运,甄才有子甄大定,在甄家窑繁衍生息。因人口剧增,到第四代曾孙后,甄拔秀后裔开始先后迁居夏店镇夏北村、临汝镇菜园村。据夏店镇夏北村甄成伟家保存的甄拔秀第六代后裔甄广顺画的甄姓家谱看,甄拔秀的第五代后裔,甄大儒、甄大士、甄大定三支的孙子辈先后移居夏店镇夏北村生活。
甄拔秀后裔人才辈出。从《甄姓家谱》得知,从康熙十年(1670年)、历雍正、乾隆两代到嘉庆23年(1818年),先后148年中,甄拔秀后裔中,先后出了3个秀才,分别是甄拔秀之孙甄大士,甄拔秀之曾孙甄周礼(甄大章长子)、甄陶(甄大士次子);先后出了2个到北京太学院上过学的监生,地位相当于副举人,分别是甄拔秀之曾孙甄询(甄大运之子),甄拔秀之玄孙甄文云(甄魁之子、甄大定之孙)。享官府俸禄、着官服官帽的有登仕郎九品芝麻官甄大士,和年过八十的主寿官甄化彩(甄信次子、甄大用之孙、甄荣之曾孙、甄拔秀之玄孙)。建国后,甄拔秀的后裔先后有2人在国务院部委供职。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有争议的人,甄士林。
清道光《直隶汝州志》举人篇中记载:甄士林,字拔秀,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举人。其进士篇中记载:甄士林,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汝州人,任山东平原县县令。
说甄士林就是甄拔秀,与事实不符。夏店镇甄家窑老坟立祖石碑记载:清乾隆三十一年,甄拔秀的儿子、孙子为甄拔秀立祖碑纪念,说明此时甄拔秀已故去,怎么可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中举,甄拔秀的子孙不会记错自己祖宗驾鹤西去的日期,一定是志书搞错了,张冠李戴。然而,志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甄士林和甄拔秀有关系,可能是甄拔秀的后裔。
综合有关史料和信息,可以大致为甄士林画一张像:甄士林,字毅庵,汝州人,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1788年)中举,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进士,第2甲88名。嘉庆十一年四月,甄士林任山东平原县县令,因没有按时完成朝廷地丁银9119.53两征收任务,被降三级,戴罪立功。嘉庆十三年九月,开復再任。嘉庆十五年春,因民欠漕米,加收斛面抵补,滥责闹漕草民张树桂,使张树桂死亡,刑部拟定将甄士林发遣新疆,其妻兄范某愿代为赎罪,著不准行。甄士林去没去新疆,不得而知。但甄士林被罢官后,主讲于山东临清清源书院,开始致力于研究学问,并做《诗经音韵谱附章句解读一卷》,共五册,道光五年(1825年)种松书屋刻印,现存河南大学图书馆。甄士林官没有做好,反到成为一名学者,倒也清闲自在,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
如果甄士林是甄拔秀的后裔,从他中举的日期推测,他和甄拔秀相距120年左右,相错五到六代人,甄士林可能是甄拔秀的曾孙或玄孙。如果是曾孙代,有可能是甄询(甄大运之子),或同代人;如果是玄孙代,可能是甄文云(甄魁之子、甄大定之孙),或同代人。因为这二人是监生出身,副举人,和甄士林文化程度相近。
令人遗憾的是,夏店镇甄家窑的甄氏家谱和老坟古碑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甄士林的名字,甄士林的身份成了不解之谜。
撰稿:平党申
线索提供:甄欣立、甄成伟、甄建章
特别感谢:刘孟博、刘宗武